2017年4月15日,经过整整半个月的等待,我终于等到了研究生拟录取的消息,也算是为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2013年的高考,发挥极其失常,分数刚达二本线,只能读安徽省内一所我闻所未闻的大学,来到这里的第一年,非常不开心,因为总觉得学校配不上自己,后来我的大学老师说了一句我十分难忘的话:“你们来到宿州学院,应该感谢这所学校而不是抱怨它,在你人生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它帮助了你,因为它的录取,你至少还可以读个二本。”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真思考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由于高考的失利再加上父母反对我复读,于是我早早的就将考研提上了日程,大一大二一直陷入在自己曾经是个优等生却因为高考失败来到一所地方二本连安师院都上不了的痛苦中,每天都活的很压抑,没有什么方向,只知道考研从大三开始即可,于是开始按部就班的考四六级、考计算机二级、参加英语竞赛、准备期末考试…渐渐的我发现在大学,只要你付出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我只是保持了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顺利通过各种考试,拿到竞赛奖项,这一切好像并不困难,但那个时候我真的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是为了弥补高考的遗憾?还是为了出一口气证明我在普通本二念书也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其实都是幼稚而可笑的。
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大三,当时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准备参加一个国家性的比赛,我们寝室六个人分成了两组,通过自己的努力都顺利进入了全国总决赛。2016年3月抱着学习别人展示自己的想法,在初赛之后,六个人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我们的策划书和ppt不断地修改、增删,在寝室内互相模拟讲解。到了4月,和老师一起到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决赛当天下午,当我们在台上进行ppt展示时,台下的老师交头接耳不肯抬头看我们一眼;当我回答问题时,评委老师直截了当的让我“不要有那么多的废话”,比赛结束后,我气愤、无奈,我跟母亲打电话抱怨说比赛不公平,但是当我看到了一等奖同学的作品时,我接受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作品就是不如别人,就是比别人的差。这世界上也许存在许多暗箱操作,存在潜规则,但是要知道的是强者从来都是无所畏惧的,真正强大的人即使会在某一次竞争中因为黑幕输给别人,他最终仍然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认可——也许过程会更加曲折,但这又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返校之后,我继续准备考研,下定决心调整自己的目标院校,从南师大换成了中传。定下中传,其实是一个略带冒险的举动,在我之前的两届学生,考中传的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复试分数线都未达到过。我跟老师说要报中传时,也都是一律反对的态度,他们显然更希望我能够选择难度低一点的学校,考上的把握更大。现在想想,换成中传也是当时热血沸腾一时冲动的结果,两天之内就把十几本参考书和复习资料全付了账,为的就是不想让自己再后悔。在备考的过程中,因为专业课书籍太多崩溃过,哭过,一年的时间里总会比同寝室的姐妹们晚回寝室半个小时,洗漱完毕后还会一个人开夜车到12点半以后,从初试到复试,看过的论文近两百篇,十几本专业课书籍完完整整的背了四遍,没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的知识点,还额外补充了一百多张A4纸,写满了我整理的可能会考到的拓展性知识。但这一年从未觉得苦过、累过,我大哭都是因为害怕自己考不上,对自己没信心,我觉得我累是应该的,别人高中时候努力上了985、211,我现在才努力,这很公平。
考研这段经历让我觉得最宝贵的并不是考出了高分,而是在备考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对本专业的热爱日益累加,在看论文、看书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仅仅一个备考的过程,就让自己有打通任督二脉不断进步的感觉,这样,才让我觉得报考这个学校是值得的,你还未真正踏入它的大门,仅仅阅读导师撰写的学术资料就已经觉得自己有所提高,这是最让我感到值得欢呼雀跃的事情了。
大学四年,我慢慢摆正自己的心态与位置,对我的母校从厌恶到热爱到不舍,就如同现在,我终于忙完了考研,可以慢悠悠的在校园里面闲逛,近距离的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观察每一位同学,会觉得,啊,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啊,紧张与平静穿插交替,每一次激流勇进之后可以有一段时间让我停下脚步,享受平凡的每天,真的挺好的。
在以后,我不会停下自己学习的脚步,但是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我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真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提高,我为自己定下每年看完一百本书的目标也是为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想不断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充实的生活总是会让我觉得更有希望,也更加幸福。人生真的是一场马拉松,暂时落后也不怕,跑的比别人慢也不怕,坚持下去,总会抵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