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是青年导演张内咸的新书(以下简称《国潮》),从封皮设计到纸张质量,都让我心头一喜,是我的菜,可是还没来得及看内容,就在封底发现了有意思的东西。
“这本书我不推荐”——和菜头(知名网络写手)
什么意思?一般不都是各种推荐和夸奖在封底等着我,借以了解书的概貌吗?
接下来,还有更有趣的。
“读起来像博士论文一样令人昏昏欲睡!”——Fenng(知名互联网行业从业者)
“这是一本读来轻松有趣的杂学书。”——叫兽易小星(青年导演)
两种完全相反的评价,接下来更是不知所云,却直接给我的兴趣勾了起来。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河森堡(科普作家)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啊?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封面再看封底,序言目录,就大概有个框架,然后再看内容,把内容与框架组合在一起,这本书可是让我蒙圈,封面只有书名和副标题,只知道,作者想说“国潮”、“中国的文艺复兴”,封底完全不知所云。
前言告诉我第一章是序章,目录只看到了不明觉厉,完全没有概念。只好一点点看内容吧。
翻开第一章,我却被吸引了,不可否认我喜欢作者的叙述风格,生动的语言加上大量的故事、和史实,好像一个博学又能侃的师兄坐在对面,和你侃大山。
就这样聊着聊着,就把他心目中的国潮是什么,为什么会兴起,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就都延伸开了。
封底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态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有自信:做自己,任评说。
01、什么是国潮?
“国潮”,你一定不陌生,可要问起来什么是“国潮”,大部分人又说不清。
有人认为2018年是“国潮”元年,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做了一波强势营销,在产品醒目的位置打上了“中国李宁”的汉字,加上品牌创始人李宁的“奥运冠军”、“体操王子”的身份,无形中给这次营销加分,输入了爱国情绪,这就是“国潮”的开端。
“国货”与“国潮”
“国潮”没有明确的定义,那么它和“国货”有什么关系没有呢?
答案是:“国货”不一定是“国潮”,“国潮”也可以不是“国货”。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凡是中国生产的商品就是“国货”,但是“国潮”则是外国品牌也可以推出“国潮”系列,是否“国潮”判断标准似乎比较模糊,很难达到一个共识。
“国潮”与传统和民族
“国潮”之所以称之为“国潮”和其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汉族文化的元素,让人一眼看过去,就能把它与中国联系在一起。
今年一“墩”难求的冬奥会“冰墩墩”就是中国元素,因为熊猫早就被打上了中国标签,是中国的代言。
“国潮”就要“潮”
电影《红高梁》有没有中国元素,答案是肯定的,但它是不是“国潮”呢?当然不是,因为太久了,不在当下,不是流行,不够这个“潮”字。
“国潮”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大家也都有自己模糊的概念。
02、当国潮是代表一种民族文化,它就有了精神的寄托
关于文化元素,中、日、韩有太多的故事了,日本和韩国一边想把鲜明的文化元素打上自己国家的标签,一边又试图把自己的文化“去中国”化。
文化元素有时不是谁发明的就是谁的标签,要看谁能把它传播开来,它才会打上谁的标签。
全球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发明的,传到了阿拉伯去,可是知道的人很少,数字也以阿拉伯命名了,谁让这数字的传播和推广都是阿拉伯人做的呢?
元素是可以因为传播而打上新的标签,但是文字不能,文字是个特殊的元素,你可以使用,但却不能给它加上新的标签。
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在这部小说里,能体会亡国后,文字是最后的希望,文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是一种特殊的元素,特殊的符号。
正是因为文字的特殊性,日本和韩国在“去中国”化的第一步,就是想创造自己的文字。
这也就是“国潮”的元素里,文字是主角一样的存在。
03、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醒来的民族自信
一个西式的糕点,上面散上些桂花,你不会觉得它是中式糕点,同样的,已经不适合当代人口味的糕点,只靠情怀是流传不下去的。
传统的文化要想成为“国潮”,成为民族自信,它就要成为有用的,比如李宁的产品。
只有有用的元素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适应时代的,才能被传播,被认同,带来民族自信心。
马王堆汉墓里的“素纱单衣”很牛,现代工艺都无法完美复制,但它只能是历史,在文化的传播上,还比不上一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汉服。、
近年来的汉服热,是民族自信的崛起,也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恢复。
从2018年开始的“国潮”的兴起,也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来自于民族自信心。
“国潮”三要素
第一要素:中国符号
什么能让看到的人第一时间想起中国,什么就是中国符号。
可以是实物:筷子、兵马俑、熊猫、长城——
也可以是抽象概念:君子、中庸、道法自然、格物致知——
可以是文化符号:大唐盛世、江湖豪杰、苏东坡、床前明月光——
当然,有些符号已经不能独属于中国了,比如茶叶、花道等,日本发展的不错,也会让人想起日本。
第二要素:更新观点
这就又说到传播了,故事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传播,故事也可以是历史。
李宁的“国潮”系列能引火“国潮”这个概念,应该也是受益于李宁是个有故事的人,单只这一个名字就能让很多经历过李宁时代的人,回到当年热血澎湃的奥运赛场。
“潮”牌,我们都知道,够时尚,够流行,才能称之为“潮”。
“国潮”也一样,要与时俱进,要让自己与时代共步,这才能叫做“潮”,只是存在于老一代人的情怀里,就不是潮了。
第三要素:面对市场
市场是检验金标准,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证明生命力,而任何元素,也只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流传下去的可能。
“中国李宁”这四个字,能引发爱国情怀、引发中国热潮,这就是“国潮”的生命力,它有人们想看到的东西。
“国潮”能带来关注,也要懂它、用好它,也一样要面对市场,经得起考验。
04、结语:
作者张内咸在《国潮》这本书里,古今中外的历史,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去路都做了抽丝剥茧的解析,这让我想起了傅蔚冈研究员的评价:“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终极问题。
当然,作者很会讲故事,从徐娇的汉服作坊,到沈从文的服饰研究,从《大话西游》到《火影忍者》,从唢呐到相声,很多道理都是在聊故事的同时传达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作者在《国潮》开头说的那样,不同的人对“国潮”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在文章最后,我想说一句:我推荐这本书,建议跟着作者的思路,去看看历史,想想“国潮”,体悟一下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