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J
今天的晨读有提到“复利”,它本身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我觉得它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不同的领域。
001 吃包子的“复利”原则
你吃第1个包子还是很饿;
你吃第2个包子还是很饿;
你吃第3个包子还是很饿;
......
吃到第10个包子你突然饱了。
前面的包子,都在不断增加你的饱腹感,但并不是一个逐步递增的过程,直到第10个包子的出现。
很多浮躁的人就想说那我前面9个包子不吃了直接吃第10个,你觉得这样能饱吗?
002 学英语的“复利”原则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我的学生当中问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为什么我学了这么久英语我还没有进步啊?
这其实也是一个“复利”的问题,就等于你饿了然后吃包子,你才吃到第5个你就说为什么我还是饿的一样。
在英文当中有一个叫做“come across"的词组,它的意思是遇到,遇见,和meet差不多。
那如果用“复利”的眼光去看,学会这个词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首先,你得先学会come这个词;
然后,你还得学会across这个词;
接着,你掌握了动词+介词的基本用法;
再接着,你遇到了一个有come across的句子但是你没有发现(有点像路过没看见);
再然后,你又遇到come和across在一起了但是你并不知道它什么意思而且你也没有查(看见了但是没看清)‘’
......
直到有一天你终于主动或者被动地发现了come across就是表示遇到的意思。
“复利”背后的女人,叫积累。
003 毛竹生长见“复利”
我认为复利并不是一个结果导向的概念,也不见得所有人的深耕都耕对了方向。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我们都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它最后会长什么呢?
中国的最东边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它前面的4年不管农民如何悉心栽培,它都只会长不过3cm,但是一旦到了第5年,它就会以每天30cm的速度快速成长,最后长成15m高的青葱竹林。
原来啊,这种竹子的头4年都把跟往地下扎。
没有前面4年的积累,又哪来的15m高啊?
共勉。
——
这是我在「简书」上写的第6篇原创文章,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