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过校园的竹林时,心里不由想起了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仅又默念了一遍,自古写竹的诗句繁多,最喜欢的还是这首,可能更契合我的心境,也因为这首诗更喜欢竹。
竹,自古便具名士之风,爱着甚多。既有花中四君子之誉,更有岁寒三友之赞。而雅园的这片竹林,又更具不一般的神韵。在对称而居的雅园中,花草树木繁多,错落有致,花开更是四季不同,春有桃艳李红,夏有石榴芬芳,紫薇摇曳,秋有银杏菊花争霸金黄,冬有石楠泛红,寒松叠翠。但这片竹林却用它特有的风韵独领风骚。竹林不大,百十来平,位于雅园东北,临路而居,四时苍翠不变,春秋亭亭而立,步道环绕,旁有石几石凳,备显静雅。它虽没有柳之婀娜,杨之伟岸,桃之夭夭,但却谦谦而立,春发夏长,秋立寒霜,冬抗风雪,朝迎彩霞,夕映夕阳。这里不仅是鸟的天堂,各种鸟儿呼朋引伴,在林中嬉戏,悦耳的鸟鸣从清晨一直唱到暮色四起,更有斑鸠暮宿其中。这里更是师生向往静坐的地方,课余闲暇,竹林边的石凳上,静坐一刻,坐听鸟鸣声穿透竹林,飘至耳畔,和着风过竹林的声音,是大自然最美的合唱,胜过交响乐团奏出的绚烂乐章。静听一刻,放空自己,放飞心情,心灵在这里净化和升华,它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
思绪飘过五百年,那个在竹子前静思的少年,七日不眠,用尽全力“格竹”,种下“穷天理”的种子,最终成为“存善去恶,知行合一”的千古大儒。这种探求真理的理想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少年丰富的精神食粮。两百年前的小吏板桥借竹明志,更显节操,彰显情怀。而为师者,每念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时,不仅总想到教育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大事,是关系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大事,更不敢懈怠,发奋努力,为每一个生命负责,塑造高尚灵魂和强健体魄。更觉师者更有竹之风范,就愈爱这片竹林。
现在正是春笋勃发的时节,看竹笋破土而出,日日不同,三五日即可达到一米以上,恰如这园中少年每天都在成长。据说一颗竹子的破土需要四年,竹子最初用4年的时间虽然仅仅长了三厘米,但是其根茎却早已在土壤中延伸了数百平米,也正是因为熬过了这三厘米,所以后面它才可以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的生长着,这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啊。这岂不又正是九年磨一剑的学子,扬眉考场的写照? 竹林既有师者风范,又有学子写照,这便是竹之神韵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