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续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经验的积累会成为问题发现的一大助力。越是在没有指南手册的领域,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越有理由被称为“能者”。如果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经验值”就会很难提升。就这一点,书中塞满了各种人物的经验,积累读书经验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迈上下一级台阶。
出声朗读,目的是让语言沁入身体。要想在看见熟语的一瞬间就能理解,相应地日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能够训练这些能力的,正是朗读;“念给孩子听”也是同样的读书方法。用耳朵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会集中。绘本不同于动画片,上面的图画是静止的。要让这些图画动起来,孩子需要通过父母念书的声音加以想象,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培养出丰富的情感。想必每个成年人的清楚,情感在日后的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如常人般拥有喜怒哀乐等情感,无论对于冷静分析自我还是理解他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有书的生活,不能少于三百册藏书,可能的话,应该达到千册才对。去图书馆借书看相当于是在白白浪费读书时间。正因为在关键的语句下做标注,折起关键页的角,书才会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而且,把书一直放在身边,每次偶尔看到书架,才能回想起书中的内容,由此巩固记忆。
根据不同的书来改变阅读速度,而不是读得快就好,根据目的和难易程度灵活应对;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完全可以跳过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如此一来,回头再看难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了;在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有意识的确保足够的读书时间。坐车时,泡澡时等随时随地均可读书,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说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多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不妨设定得再宽松些,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
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比如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那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回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速读法。有些书没必要巨细无遗地统统看遍,这时就可以快速阅读,来不及反应的地方直接跳过即可。倘若遇到有趣的部分,就可以稍微放慢速度。只要像这样反复进行快慢结合的阅读,就会逐渐变得能够通过直觉区分有趣的部分和无趣的部分了。这样一来,阅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读书的兴致自然也会愈发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