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陶渊明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写的这首诗,根本不是他往常的风格,不是他那种悠闲的田园诗歌,而是临死前在讲述自己的生死观,他这一个系列的诗,都算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晚歌了,为什么要自己写给自己呢?也很可能是说明他孤独,他无奈。他想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自己对诗的热爱,对文艺的热爱,不过呢,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陶渊明不可能跟我的想法一样,他很有可能是有另一种原因,而不是我这种原因。
在他那个时候,甚至是在现在,我们对死亡都是很忌讳的,可他却直接给自己写晚歌,诉说自己的无奈,讲解自己的生死观,这跟古时候的观点根本不一样,非常超前,也许他的死,并不是因为贫病交加,有可能是因为他这样正视自己的死, 没有像其他的诗人那样很悲伤,成天哭,然后为此感到很痛心很惋惜,不想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所以说他这个思想是非常超前的,甚至是在我们现在都有一些人很忌讳死,不会提到死这个字,但是呢,我发现大部分人好像都是这样的,因为他们觉得死不好,寓意不好,如果谁死了,大人们不会让我们说他死了,而是说他走了或者他去世了,也许这样更文艺一些,但是我觉得这样是逃避陶渊明应该也觉得这是逃避,我们直接面对这个死亡,死亡就没有什么了,这算什么呢?你虽然身体死了,但如果你有成就,你做了一些事,你的精神永远不会死,就像说人一共要死三次,第1次呢是你身体死了物理死了,第2次呢就是你的精神死了,你的精神没有意义了,而有的年轻人呢,现在是第1次死,就是精神死了,第2次才是身体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太没有意义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死了一样每天都很颓废,什么也不干,就知道玩吃喝拉撒这只是生理需求可是弄他们已经不需要这种需求了,他们可以更往上往上去追求思想的需求,但他们没有他们现在过于懒散过于懒惰,他们不想要再往上升了,可是他们已经很容易往上升了,为什么不往上升一升试试呢?反而总是那些穷人那些贫苦的满足不了生理需求的人,想要满足思想需求,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一生都很贫苦,但是呢,他一生都在满足自己的思想需求。第3次死亡了,就是没有人记得你了,如果你死之后你的精神死了,但是呢,你的精神不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那么你精神死了,接着很有可能就没有人记得你了,你真正的想要活在这个世上,不需要像陶渊明一样写诗奉献这个文艺,奉献这个世界,也不需要像那些打仗牺牲的那些人一样,只需要做好你自己,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最好,尝试的最到最好,一定要尝试走出舒适圈。
说到这里,我的这篇作文也就结束了,我希望大家都可以让自己活在这世上有意义,然后死了之后自己的精神有意义,不会死第3次不过更好的是第2次都不会死,让你的精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