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好评如潮,如果不是出了“融梗”的争议,这样一个主角演技在线、情感细腻感人、题材引人深思的电影想必评分会更高。
感动地痛哭流涕,准备在评分网站打高分的我们,却在平台上看到“你们是抄袭的帮凶!”“看电影的人都会遭报应”时一脸懵逼。
不妨一起看一看这个“融梗”争议的始末。
融梗,指的是表面上虽然没有明显的文字复制粘贴,却在关键情节或人物设定上借用了他人精妙设计的梗。
原著《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早在2016年在晋江连载时,就被爆出部分情节借鉴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现身》等作品,争议颇多。
主角一明一暗的设定和“总有一天,我们会光明正大走在大街上”的台词,借鉴了《白夜行》;顶罪情节来自《嫌弃人X的献身》;“被逼接吻”的一幕,融梗日本电影《告白》等等。
纵观中国观众反抄袭的历史,影视作品改编有侵权嫌疑的原著,并因此连坐挨骂的情况,也不是头一回了。
社交网络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郭敬明和于正每出一部新片,“抄袭犯也能靠拍电影圈钱”的骂声便会随之而来。
而近两年最轰动的一次,当属2017年电视剧和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著小说涉嫌抄袭《桃花债》的指责,网络上到处都是调色盘和逐字逐句的抄袭证据。
甚至,还有帖子说《小欢喜》融梗韩剧《请回答1988》,理由是:“有角色天天思念过世的母亲,有角色被查出肿瘤,几个主角住在同一个街区/小区”等等。
当然,作为千玺演技的死忠粉和看完电影同样用完一包纸巾的我,这里并不想掺和《少年的你》是否抄袭的热点,毕竟看完了,我很感动,开始回想自己中学时代经历过的校园冷暴力,这对于我一个普通影迷就够了。
我倒是在思考大学四年自己身边的“融梗”。
大学里课程作业和创新项目申请仿佛也没有那么难写。举个例子,网上有一篇论文《A1对贫困家庭户**现象的研究》,也许我们课程作业或项目申请就会出现——
A2对城市贫困家庭户**现象的研究
A3对农村贫困家庭户**现象的研究
A4对老年贫困家庭户**现象的研究
A5对中年贫困家庭户**现象的研究
……
像这样,只是修改了他人研究中的某个条件,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样的研究是否真的有意义,就能「旧酒换新瓶」,顺利实现课题申报或者作业上交。
大学比赛拿奖仿佛没有那么难,只要团队成员有一两个大佬,拼死拼活熬夜掉发地完成项目的核心部分,边缘成员也可以通过团队大佬的智慧,混着拿到国家级、省级的奖项,毕业时用这个title写在求职简历上。
大学社团划水仿佛也没有那么难,如果团队成员有几个做事特别积极的人,自己仿佛偶尔少参与一点,意见给的少一点,也能蹭着共享团队的荣誉。
网络上很多人喷《少年的你》助长“融梗”不正之风,不利于中国青春片的创新意识发展,从长远来看是对中国电影的毒害。这个利剑举的好高,刀光剑影,好吓人。
所有的批评都是容易的,但当我反思自己回顾四年时有没有或多或少借用他人智慧去达成自己的目的时,却是一个寒颤。
有时候,做成一件事情很容易,克服一点惰性却很难。
中国电影要发展,不能再不自己动脑子想创意,随意摘借了!
我也想好好批评自己。
我如果要提升,也不能再轻轻松松拾人牙慧,要开拓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了!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为什么遇到困难,我们第一反应是会借用他人成果而不是主动思考求变?
刚刚脱离高考应试填鸭教育的我们,被教会考卷上要写填上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发挥。
进入大学,我们第一要学习的是,去尝试之前不敢的或不会的——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有所发现、发明、创新。
不要在思维最活跃的年纪给自己的脑袋上了枷锁。否则,我们的未来,我们组成的这个社会的未来——
会不会也患上“沉睡魔咒”?
参考资料:《‘少年的你’刷爆朋友圈,可我夸不出口》
《学术创新很难,但制造”学术垃圾“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