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静静的坐在小船上,任凭它随着微风荡起的波浪,一点点漂移。这时王睿奇忽然想到,自己已经好很长时间,内心都没有如此平静、安稳了。
通过交流得知,王依萍的爸爸是从天津下乡的知青,而衡水正是她爷爷的故乡。她爸爸在家也是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她奶奶在生她最小的叔叔时,因难产而死,但她的小叔却顽强的活了下来,这不得不赞叹生命的奇妙和伟大。她爸爸那时也就十岁左右,但他却把奶奶的死怪罪到爷爷头上,认为是爷爷没有尽心导致的,所以他从此性情大变,处处和爷爷作对。你说一个人到中年的独身男人,带着四个孩子,有一个还是刚出生的婴儿,那种艰难可想而知。可这个大儿子不但帮不上忙,偏偏还处处跟他作对,这个父亲当时该是什么心情啊。在那种情况下,做父亲的哪儿还有好心情对不懂事的儿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啊,所以管教方式除了打骂之外,再无其它。
这对父子的关系,在种情况下持续了几年以后,糟糕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当时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王依萍的爸爸当时也才十五六岁,本来还没到下乡的年龄,但爷爷实在是无力再和自己的大儿子纠缠,而他爸爸也想早日离开这个让他生无可恋的家庭。于是爷爷就为他申请了下乡的名额,但又怕他在外无法照顾自己,随即把大儿子送到了自己的老家衡水去插队。心想在那儿还有自己的亲人,毕竟血浓于水,那些亲人一定会照顾自己的儿子的。对于她爸爸来讲,去哪儿插队他已经无所谓了,只要能离开这个家就行。就这样她爸爸来到了衡水,开启了另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
随后的几年,王依萍的叔叔姑姑们陆续步哥哥的后尘,走向了下乡的这条道路,只不过他们是去的更遥远、也更寒冷的东北。王依萍的爷爷在家中排行也是老大,在老家他有个四弟娶妻之后,原配的媳妇儿多年没有生育,爷爷为了让大儿子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随即跟四弟说,要么把大儿子过继给他得了,这样四弟也算有后了,而大儿子在当地也算有个家了。四弟一想这是个好主意啊,随即接受了这个建议。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大儿子,他对这些事儿,根本就一点儿也不关心。
四奶奶由于没有自己的孩子,对这个所谓“过继”的儿子,那是疼爱有加啊,王依萍的爸爸也算是得到了些许的母爱。谁知好景不长,四奶奶因病去世了,这让好不容易感受到家庭温暖的爸爸,瞬间又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之后四爷爷又续了弦,娶了一个性格乖张的媳妇儿,本来就性格软弱的四爷爷,对如此强悍的媳妇儿,就更不敢指手画脚了。没想到婚后,新的四奶奶连着给四爷爷生了好几个孩子,对于这个不亲的过继“儿子”,四奶奶是一点感情也没有啊,您说这还能有她爸爸的好日子过嘛?
随着知青返乡政策的开展,王依萍的叔叔、姑姑陆续回到了天津,都被他爷爷安置到了自己所在的工厂上班。那时她爸爸已经在衡水受够了,满心盼望着早点回到天津,然后娶妻生子,过上正常的天伦之乐的日子。谁知那时返城安置的名额也是有限制的,再加之她爸爸和爷爷早已破裂的父子关系,于是这宝贵的名额自然也就没有落到他头上了。看到返城无望,她爸爸也彻底死了心,但他对自己父亲的恨,却再也无法消除。
自此以后,本已破裂的父子关系再无修复的可能。王依萍的爸爸再也不想见到她爷爷,无论后来自己的弟弟妹妹怎么劝说,也没能让哥哥回心转意。一直到爷爷去世,这对父子再也没有见过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