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那边,两个新人的结合不叫结婚,叫娶亲,意为“取亲”之意,象征着两个相爱的人取得了新的亲人。
我们那时候的娶亲是非常庄重的,一户人家要结婚,那整个村子都要忙上三四天。稍微有点家底子的,不搞上一个星期,那都是很丢面儿的。
我在村子里生活了18年,离开之前见过了很多次结婚,但真正见到过全程的,是邻居家孩子。
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工人,平时在外面打工,没有多少家本,但在对这等人生大事上,可以说是毫不含糊。这次的新娘是隔壁村子的,他们算是青梅竹马那种吧,这种样子的结婚在农村地区太常见,以至于有些的新人在小时候就是被长辈们内定的——当然,前提是男女方都愿意。
农村结婚不像城市,双方要定好了聘礼,敲锣打鼓的上门提亲。农村人是务实的,我那个年代,是不知道什么钻戒的。几床新被子,新床单,毛巾,家具,有钱的可能会买新的黑白电视。一切就是这么简朴,可能在城市人看来我们就是这么不值当,但我活了这么多年,从未看到他们有离婚什么的情况。
有时候,在那种极为贫乏的环境里,我们不会去考虑太多所谓做一件事能带来的效益。真爱不就需要如此吗!
提亲后,双方敲定了日期,那就要开始忙活了:
发请帖是一个很有技术水平的活,村里人结婚,不涉及到什么上级什么老板,也没有什么债主什么的。要请的,就是亲,就是友,就是邻居。这里没有什么敌意。也正是如此,连谦恭之词都不好下笔咯,考虑再三,终于找到个德高望重的老村长,用一只俊秀的毛笔头,一次次写下:本人**于**日娶亲,望各位亲朋参加,略备酒席,敬候!
到了迎亲那就更是热闹了,敲锣打鼓那只是个戏头,在物质相对匮乏的乡村,可是没有“婚车”这种高档货的,我那时候,听说整个县城能开小车的人用两只手都能数过来。所以村里的迎亲车可就丰富的很了,有用轿子找人抬轿的,有用马车的,有用驴用牛的,还有些的用自行车的用摩托车的,更有些庄稼汉子,家里近的,一股子蛮力上来就背回新房了。
接亲回来那就到了关键时候啦!大酒席上,这个老实的汉子难得地像大领导一样发言了,憋了半天也满脸通红就说了寥寥数字:今天开心,大家吃好喝好。
农村娶亲是热闹非凡的,七大姑八大姨,十里八乡的人,在几桌酒席上这些原本陌生的人们,就在“新人娶亲”这个特殊的纽带上结识了。
那几项有意思的活动我至今记忆犹新:闹亲房,抢新娘(当然是假抢)等等,在那大半天的时光里,不知道给多少人带来了喜悦和快乐。在此特别说下闹新房,当时我们几个小屁孩子,在人家的婚房里面可是搞出了不少事啊。
时间过去多年,我的许多乡村玩伴都在城里安家了。他们有很多是搞了两个婚礼的,一个是穿着礼服在那欧式的教堂,这个一般是为了满足妻子。还有一个,我想应该是为了圆儿时的梦吧!
那时侯的新人结婚,真的像是所有参加的人都在新婚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