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些年的时候是颇有贫穷情节的。因为自己本身就是穷出身嘛,当然要为这个阶层唱唱赞歌了。那时候的思想形态是标签化、概念化的,什么贫下中农,寒门贵子,自古英才出寒门,什么为富不仁,土豪劣绅,地主恶霸,这些词语其实已经有着很明确的褒贬臧否了。那时候我的观念也是二元的、非黑即白的,简单明了。甚至在学校里读书读了很多年后,也没有根本改观过来。只有在自己阅读了不少书籍、网阅了不少文章、接触了一些人以后,自己的观念才开始慢慢改变。原来,自己以前的一些观念错得挺离谱的。
后来才渐渐接受了一些观点,而这些观点到现在也只不过是常识而已。这个世界从来是立体的,多样的,穷人阶层里面也不一定都是好人,坏的也不少;富人堆里,也不像我以前想的,都是纸醉金迷,腐朽没落,也有很多人勤奋睿智,文明高贵,代表了一种文明的高度,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髓。
其实,没有人喜欢饥寒交迫,没有人喜欢流离失所。一种安宁富足的生活,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追求。富裕,意味着一种安宁,一种自由,他们的下一代能享有更好的教育,更健康的成长,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更大空间。
富人,具有相对更高的眼界,更宽阔的视野,更好的平台,更多的人脉,更多的机会。在一个富足的物质水平下,就会有多一点的可能去追求更多的精神需要。而这些精神追求,才能使得人类的存在意义更丰富,更深远。一种真正的幸福必然是在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没有物质基础的生活,束缚了人们的眼界与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生活,日复一日,一眼望到头。从一开始,便已看到终点,无法不让人怀疑这种生活本身的意义。打开想象力,你需要看书,你需要交往,你需要行万里路,这一切都需要钱,需要钱带给你一种笃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为有了更多的钱,你享有了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物理与心理空间。幸福会不经意间悄悄地来临。
看到有篇公众号文章的网友留言:“我是农村的,贫穷的农村。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出去玩过。就是一个乖乖女,品学兼优的那种。记得以前英语考试有篇关于肯德基的,我愣是不知道KFC是什么鬼。从没见过,从没听过,从没吃过。那一刻,我就明白我与世界的距离…”
知不知道肯德基当然不是判断是否幸福开心的标准,但是,如果连肯德基都不知道,那么我们也可以顺延推测出,你可能不知道更多现代化的东西。你的眼界相对狭窄的多。你大学毕业后在都市中奋斗立足、融入提高的过程很可能更为艰辛。
说到幸福,穷人当然也有幸福。很多幸福因人而异,因具体语境而异,我们无法把它量化,不能在贫富两类的幸福感之间简单划一个大于号或小于号。但是,如果从总的悲欢喜乐的可能性大小来看,私以为,富者开心的可能性更多。
尝读《浮生六记》,看沈复与芸娘如此恩爱幸福,心下真是替他们满足。然而到了后面,物质缺乏,生活失措,捉襟见肘,芸娘有病不医,这个被林语堂称作为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先沈复而去,沈复其痛何如?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两人之间的恩爱,也看到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看到了他们身居异乡,颠沛流离。在这种情况下的风花雪月,又是一种怎样岌岌可危的“幸福”?没有物质保证的“幸福”生活,无法持久,安全感无法保证。一悲一喜,全凭天意,毫无抗挫能力;有善始,而无善终,悲矣。
富人当然也会生病,却会有更好的就医条件,多了一层保护,多了一线生机。
不要跟我说感谢贫穷之类的鬼话。其实你不是要感谢贫穷,你是要感谢一个尽管平穷,但依然有着不坠青云之志,努力奋起,为自己创造各种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不管物质还是精神都富有的自己。你感谢的应该是自己,不是贫穷。贫穷不值得感谢。
有人通透地说,钱财乃身外之物。是的,钱财是富人的身外之物,也是穷人的身外之物。问题是,你有没有用这些身外之物来安顿好你的尘世生活,使得你更好地追求你的身内之物——自由的心灵、不羁的灵魂。这种身内之物不是单纯用钱可以买到的,但是如果没有钱,那么它们的活跃幅度、追求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滚滚红尘中,你有没有过好你的现世生活?这很重要。——饥寒交迫、或流离失所、或为一口饭而东奔西走的身躯,真得难以安放好一个跳脱不羁的灵魂。
如果到了这个地步,何谈开心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