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周一
提笔写下日期,才发觉,今天是传说中的“表白日”。
当然,网络上的造势早些天就铺天盖地开始了。可恰恰因为渲染了好些天了,反倒让人迷糊了,哪天呀?过没过呀?噢,今天才是520呀,那份期待和惊喜感好像也被消磨了不少。
看来,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内容,想一遍遍的加强提醒,可提早说的多了,渲染的过了,反倒效果不怎么样了。(这点,我在自己身上,还有和孩子的互动中,有所感觉了。)
这不,孩子又抗议了,“妈,这个事你都说了5遍了!你说一遍的时候我就听见了知道了,就准备安排时间去做了。你就不能有点耐心?你说到3遍的时候,我就有点烦了,可你还说4遍5遍,你越说我越反倒不想做了。”
孩子又说,“妈,你天生是大嗓门吗?你对别人说话也大喊大叫的?你说话能不能温柔点!”
我我我……
我照照镜子,唉,想当年也是一门心思想当淑女的我,怎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像个“吼妈”?
我这说话的音量,是怎么一天天的暴涨的?
我在外面,和家里,相对来说,说话的音量反差的确有点大哦。
在外,我有所顾忌和注意;在家,我就任性和放肆。
这,真的像孩子所说,我,对家人,没有尊重啊。
对家人的爱,是毋庸置疑。可是,带着尊重的让别人感受到的爱,才是家人需要的爱吧!
520,让我学着放低音量,温柔表白我对家人的爱吧。
下面的文章,有点扎心,也有点启发哦。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张德芬空间 范姐的文章《你的音量,暴露了你的层次》
*看电影时旁边的人大声地讨论剧情,坐地铁或公交时有人开着公放刷抖音,一边刷还一边大笑。
不仅显得自己没素质,还非常讨人厌。
梁实秋说:“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
的确如此,每个人在公众场合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大声说话影响别人,有的人压低声音小声说话。
小事方能见真章,不要小看你的音量,不知不觉间它已经暴露了你的层次。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私人空间效应”。
我们的身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对待越陌生的人这样的空间就越大,当他们越过空间的边缘时,我们会感觉自己被冒犯。
其实,不止身体有私人空间,声音也会有私人空间。
那些电影院里的讨论,走在路上的突然大叫,还有坐地铁时公放音乐,其实就是入侵了我们的私人空间,本来轻松地走在街头,却听到这样的声响,浑身不自在。
一个有礼貌的人,是不会入侵别人的私人空间的,不管是身体,还是声音。
所以有时候,单单听到音量就足以让你判断一个人的样子。
*嗓门大小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声音洪亮,也有的人温声细气,这个改变不了,但音量的大小我们却可以控制。
很认同蔡康永的一句话:
讲话时最好自觉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为太大声会吵到别人;
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会让别人很难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当一个人心虚的时候,他总会抬高音量来虚张声势。
中国有句老话,实墨无声空墨响,满瓶不动半瓶摇。意思是装满了墨水的瓶子不会发出声音,只有空空的瓶子才会发出摇晃的响声。
生活中正是这样,只有外强中干的人,才会靠大声说话来装腔作势。
其实,真正有实力的人,根本不需要抬高音量来获得认同,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实力,靠自己的道理来让别人信服。
*谁都有自尊,不会愿意被人大呼大喝。
若是对方真的做错,在开口责骂之前,不如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用温和的语气来告诉对方是哪里做错了。
*松浦弥太郎写过:“成年人应该注意保持安静,如大声说话,在餐厅和饭馆会显得很粗鲁,在自助咖啡厅会显得没礼貌。”
平常说话时,我们应该多留意周围的环境,如果有人表现出不满的神色,那你就要注意自己的音量了。
电影《乘风破浪》里面,邓超对彭于晏说:“你不需要那么声势浩大,控制自己的声音才是最强大的气场。”
大声嚷嚷总是简单,但能压低音量不影响他人,这才是最高级的层次,最基本的修养。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IRyobm2RtzHa4mq1y06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