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看了《复读人生》的首篇,感觉里面埋下了不少伏线待后续揭晓,今天主要想说说其中的一段明线:许多死后死神说他能年轻去世反而算喜事,死的恰当,因为以其作为发展下去可能最终只会落得负分收场,这让我想起日前在学习《现代心理学史》看到的一段颇有意思的引用:
德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写道:“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的方式并非说服它的反对者……只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去世了,熟悉新观点的新一代成长了起来”。
达尔文在年轻时写道:“如果每一个科学伟人能在60岁的时候死去,那将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因为过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他必定会反对所有新的思想。”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上面这种言论自然是大逆不道了,不过那也只是揶揄的笑话,然而回顾历史,似乎也总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汉武帝、唐玄宗、乾隆帝等等,这些时代伟人在青壮年时期豪气万盖创下了丰功伟绩,到年迈时却因或固执、或昏庸、或权欲而毁掉自己一生英明甚至祸害后世百年。假如真像达尔文所说的,这些伟人如果没有那么长寿,在还没来得及昏庸作孽之前先行退位让贤,存德消业,也许很多历史进程就得重新改写,只是需得难为这些伟人放弃一己之世俗“福禄寿”了,真正应了那句俗话——有无相生、福祸相依、好坏莫辨。
历史不能改写,但人在盖棺定论之前仍有修正余地。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眼光的长短决定了对人事物的态度与观念,只愿时刻叮咛自省,不要成为一个固执的老糊涂。
期待故事后续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