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于守好“三农”基本盘的重要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了八个字: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目标很清晰,路线图也已经绘就。但对于基层而言,还缺少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第一,内生动力不足。村域本是一个空间的集体概念,但现实中的村民已经丧失了集体意识,很多村民只关心自身利益、家庭利益,对村集体想做的事不再关心。村内关系呈现分裂态势,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意识不强,并且存在信心不足的现象。第二,产业发展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多种植户的市场意识较差,加上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有效支持,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害怕承担经营风险,担心失败,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较低。且新型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较高,产业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经济效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村集体的能力和力量不足,村集体对存于资源市场交易和对价能力严重不足,且村集体难以将村域资源集中到村集体平台,无法拥有统一经营权。第四,市场资本的介入往往面临更复杂的局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市场交易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对等的沟通能力、价格谈判能力、合作能力等,村集体或者村民在与市场资本交易的时候可能被有意或无意地侵犯利益,而市场资本也常常陷入到觉醒的村民制造的各种麻烦与纠纷之中,导致经营的死循环。
对乡村的支持,不只是财政支持,更多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主动性及创造力,让农民充满着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预期。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应当通过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强大基础动力。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农业比较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乡村人才的去留。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价值不断凸显,农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这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乡村、投身农业,从而打破长期以来人才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形成返乡创业、资本下乡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规律。但份额的下降,丝毫不意味着农业农村地位的下降。一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小比重、大问题的特征。二是农业的功能性拓展,使得农业不断成为外部性、生态性、福利性产业。三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越发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工具。粮食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产品,而日益成为垄断性经营品、金融与投机性产品、国际与地缘政治性产品,成为国家获得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产品。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农业、轻视农村、漠视农民,都必须高度重视“三农”的基础性地位与战略性意义,让农业更高质高效、乡村更宜居宜业、农民更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