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公号平台,ID:思站的书影诗文集,文责自负。
※本文有剧透,请斟酌阅读
荣获2018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动画片,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提名。《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先以真人拍摄,再号召100位艺术家以纯手绘方式将真人画成动画,每秒12幅、总共超过6万5千幅油画,耗时八年构筑,成为世界首部全手绘油画长片,艺术家一笔一画模仿梵高的笔触,以梵高自己的画作与绘画方式,拼凑出艺术史上最短暂最伟大最耀眼的艺术家:文森特·梵高的一生。
看惯了日本、迪士尼那种超流畅动画片的观众,对《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可能会比较不适应,因为这部动画片每秒仅有12幅画,远低于基本标准的24幅,因此不以流畅度见长,但我却爱极了这种呈现方式。除了色彩的流动引人入胜,更厉害的临摹了梵高的笔触,也敬佩艺术家的独具匠心。
虽说整体表达较为不顺畅,不喜爱梵高独特笔触的人看了恐怕也不会喜欢,但只要你能接触这个笔触,这部片绝对是不可错过的。剧情引人入胜,步步剖析,人物刻画鲜明,将生活中的无奈表达得很有力道,更不用说临摹梵高的画风,更有许多场景融合梵高的画作,丰富的画面与色调,足以为当代艺术电影的代表。
总而言之,我相当推荐这部《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而且完全不会沉闷,尤其如果你对梵高的画风情有独钟、对艺术家的故事有兴趣,这部片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佳片。
绚烂色彩下的无解之谜
整个故事主线是放在梵高死后大约一年(还是两年?我不太确定),有人发现了梵高要给弟弟西奥的信,梵高的朋友Postman Roulin将这封信交给他的儿子Armand,托付给他去找西奥。可惜的是,西奥死了。但是Armand却发现梵高的死非比寻常,因此展开了调查。
这样的故事早已老套,由一位和死去的配角素未谋面的主角,在一场探索之旅中发现配角的踪迹,进而被改变。换上了“梵高”这位艺术史上最具讨论性的画家,整个故事却有不一样的味道。
Armand一开始心不甘情不愿地替父亲跑腿,打算把信拿给西奥就了事,事实上他也不喜欢梵高,但父亲力排众议地支持梵高,也令他无法说什么。他在送信的过程,发现西奥已死,打算拿给梵高的医生加歇医生 ,却发现每个人对梵高的死、他死前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说法,让他开始追查这件事的真相。
故事以Armand追查真相的过程为主线,各种地位、职业、个性都不同的人,说出他们眼中的真相,彼此却都有不少出入,电影将气氛与剧情营造得好似悬疑片,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想要营造的。在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的、看到的,说出来的既是真相,也不是真相。是真相,是他们所看到的真相,他们所认定的真相;不是真相,不是梵高心中的真相,不是事情真正的真相。
乍听之下好像哲学思辨电影,但又不是。回到电影的名字,《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亲爱的梵高,你究竟想要以你的画作、以你的死,告诉我们怎样的“真相”?
“你这么想了解他的死,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Armand在追查的过程中,借由回忆、描述,镜头也不断转到梵高的生平,但以梵高为主角的镜头,通通是黑白的。也许是要区别现在与过去,但这样的设定也凸显梵高人生的无奈。从小就不被父母疼爱,为了讨得父亲欢心做了一样又一样的事,但始终没有成功。28岁,内心早已布满伤痕的他第一次提起画笔,往后的8年,他创作了超过800幅作品,造就艺术史上最璀璨的流星。
“事实是,人们只能透过绘画表达自我。”
在这8年多来,西奥一直帮梵高买画具,无怨无悔地支持哥哥,却成了梵高心底最深的压力:这样会不会拖垮了弟弟?这样真的好吗?
而在亚尔,也就是Armand住的那个城镇时,他被整个城镇排挤、霸凌,没有人相信他的热忱,甚至他们联合要将他赶出城镇一一唯有邮差大胡子没有签名,所以他们一家也被人以异样眼光相待。可想而知他有多寂寞。
在亚尔时,甚至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究竟他的内心出了甚么问题?究竟他的灵魂失落了甚么?大家都只看见他的外貌,认定一切都是他害的,所以他才会有那么多评论--是殉道者,是好色之徒,是暴力分子,是阴郁混混——事实上,他就是个画家,一个拥有澎湃灵魂,却被世人摒弃的艺术家。
直到电影最后,都没有说到底是谁杀了梵高。在经历割耳事件以后,梵高终于看清“活着”的重要性,加上枪击的角度,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他并非自杀。然而梵高却说:“不要怪罪任何人。这样也好。”死亡,难道就是释放灵魂最后的出口吗?承受着这么多压力,最终当有人帮他释放之时,他选择接受了。
也许这就是真相。真相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也许我们伤害了某人,也许我们看不见某人的灵魂,但梵高的灵魂,我们得以从他的画作——窥之,这就是他表达灵魂的方法。事实上,这也不是甚么探寻真相的故事,而是一个炽热灵魂的呐喊,一个上苍都难以挽回的悲剧。最后,我们只能透过画作,来窥探梵高的灵魂——来找寻我们心中的真相。
梵高和西奥的通信,是梵高在画作以外唯一能表达自我的所在。而他和西奥的信也串起了整个故事,赋予Armand踏上原本是送信到后来逐渐变成追寻自我的过程,两位本来应该是主角的角色都已经过世。
Armand这趟送信之旅到底要何时结束?他本可以早早了事的,但他选择了继续调查。
Armand起先自己对梵高也没什么好印象。Armand甚至说出“我想为他做点什么”这样的话,可话锋一转,当他质问船夫为何不在梵高被荷内欺负时挺身而出,船夫却反问他“难道你就是一个好的朋友吗?”
送信之旅到头来成了对梵高的人生窥探,对他的死的思辨,Armand也在最后受梵高的故事所触动,但他最后究竟起了甚么改变?电影未有交待,甚显可惜。
Armand在追查途中遇到的人也都很有意思。在众多人物中,自以为最有意思的正是两位女性重要配角,爱德琳以及玛格丽特。妙的是,两位女性又互为对比,爱德琳几乎到有些刻意的落落大方,玛格丽特充满防备的矜持,一开始我们会以为她们对梵高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她们不过都是一个小小过客。
电影对其中过去的描绘,并没有刻意去区分究竟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却充满意思,尤其两位女性,从她们的视角所看到的梵高,所看到的事实,她们所坚持的事物、所保护的事物,他们的灵魂,都极耐剖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梵高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样貌,看到艺术家的悲剧究竟和周遭的人有甚么关系,那年代的女性观点更是相当别致。
而一直被提到的“嘉舍医生”,他好心地帮忙送了信给西奥夫人,也语重心长地和Armand说梵高是自杀的,他不救他,是因为那是梵高所希望的。但这究竟是事实?抑或掩盖自己罪行的谎言?梵高自己都不愿说的事,我们也只能做极其片面且武断的猜测。
到最后,我们仍然不得而知凶手是谁,以及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谎言。事实掩埋于历史当中,或许正要应证梵高的孤独灵魂,电影刻意让我们只看见片面而不见全貌,只知道线索而不来剖析,看完之后满是怆然和无奈,为梵高默哀之后,心中似乎总是痒痒的。
我很喜欢这样的安排方式,刻意不强化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反倒更凸显我们只能看到外貌而不得而知其内,更别说窥探灵魂。所以电影也没做甚么反转,告诉你许多互相矛盾的线索,然后也没然后了,毕竟这个真实事件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若是他杀凶手又是谁,根本就已经无从得知。最后还是只能从梵高的画中,略为得知他的人生样貌。
在描摹剧情的手法上虽然可以再臻成熟,但已是相当优秀,将每个角色都刻画得相当鲜明,再配合梵高的笔触,每个角色的情感与孤独都跃然于银幕,将这部明明不是推理片的动画电影堆叠成仿若推理片的布局。笔触真挚,流动顺畅且引人入胜,将故事再升华,人们盲目的歧视、梵高怆然的一生,跃然银幕。
电影相当细致,也让我们借由梵高的故事,看见一个炽热澎湃的灵魂,在最后是如何屈服于世界、屈服于生活,只能将释放灵魂的出口寄托给最终的死亡。我们都看到真相,却也都没看到真相,因为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灵魂。梵高的故事,正是上天给予人心的悲剧,一个到至今仍余波荡漾的艺术家的故事。
原本是最纯粹的热爱
如果我在梵高那年代,我会怎么看这镇上人们都说:“古怪的外地人”,是否也对霸凌他的日常选择漠视?想像我在那里是个吃瓜群众,听着人们说那个神经兮兮的红发荷兰人每天在画什么?他日子还真悠闲之类的闲话,或许会好奇他每天从一大早到田边与河边画的是什么。我眼中很枯燥的家乡风景,为何他每天都可以从早画到晚,他是否看到了我看不出的美?或许我跟他们一样,每天996,无暇停下来看他在做什么。
人们是讨厌他的,可想而知,会怀疑他是否真像别人说的“不事生产”。可能,我也跟着别人讨厌他作画的身影,仿佛他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仿佛我们这辈子驼着重物,晚上喝点小酒的人生都可以与他无关。
其实我也曾停下来看他画的东西,大概两三次吧,我会怕别人看我关注他,也认为我是个疯子,但他画的路与田埂,还有那广大的天空,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吗?他笔下的路人表情常是飘忽不定的,我是否也是这样子?
我应该一开始也不明白他为何要画不像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那些跃动又不安份的色彩与画法,马车、路跟田都是活动的,是传说中他精神异常让他看到这弯曲线条,还是在他眼中,那些亮恍恍的颜色,都在暗沉沉里诉说着什么?
人们灯下的灰土脸、我们随意轧过斑斓花草的河边、被无视的草地与溪流,入目的喧哗跟人们长期的静默。就像电影里的,人在一日身体劳动后,几杯酒下肚,常是喝完吵架或是静默的,包围我们的那些景物,为何被他画来让人悲伤?为什么那些事物似活生生的有话要说?室内黄绿的灯,即便我们在饮酒聊天,只顾趋光的我们,压过来的背影太过安静而哀号着,为何你的天空、草地与河畔从来都化身为你,一抹一道的厚彩,不停地在倾诉什么?
这么多年,他的画持续诉说,而我持续想对他说......
你在给西奥的信中说你是最下等的人,是个在社会始终无法立足的人,我们从你的位置,发现最美与最丑恶的。认识你的人都说你太善感,你能感受一切,并且把它画出来,这对人来讲是幸运,对人生来讲却是不幸。像蝴蝶扛着细碎沙子,赌你这次会被你所心醉的美所接住,还是会迎来粉身碎骨?
你就这样在电影中从泥沙中振翅一样,看到皆能入画,你人生就注定做别人觉得“心有旁骛”的事,你无法专心于父母期望你通过的牧师考试连他认为最起码的助理传教士你都做不久,他们不知道,情感是如此冲击着你,路人的心事、食马铃薯一家人锐利却空洞的眼神、旁人觉得不值钱的花草与天色变换,都不断敲打你的门户,各有各的诉说,你都倾听着,同时陪伴与观察着。
人们该“专心”的是什么呢?是你家人觉得能起码做到正常工作的“专心”,还是曾有一个小孩敏感如你,会对着天空仰望或是电影中如你跟偷食你午餐的乌鸦讲话的这样“专心”呢?这种敏感的专心却让你被他人欺负,连船夫都说一个人是多寂寞才会跟乌鸦说话,人们不知,这样的人才可能不寂寞。
如果“缓慢”是眺望上帝的窗口,你是一直盯着它的,人们却觉得这是罪,神创造的美好,是不能花太多时间专心“驻足”的,他们说那是疯子做的事。
从整个城镇联合起来赶走你,只因你画画时会不断发出噪音,从你割了自己的耳朵后,人们就因你的“奇特”要把你赶出城镇,但你没有做危害他人的事,人们是不容许他人对这一切美好神往而驻足的,除非你是有钱有闲阶层,你的“生活方式”与看这世界的“专心”,让那城镇的人不快,你自己也给西奥写着:“我是这么渺小且令人不快的。”
家人除弟弟西奥外,几乎都不能以功利外的眼光理解你,你母亲一直认为你早死的兄长才是更好的,你落脚在嘉舍医生居住的希尔镇,嘉舍的管家对你眼神如火,说你很“邪恶”。她不会了解那将自己抛进了整个世界的热情,不拿画笔,你只剩躯壳,拿了画笔,你难免不幸,如同其他天才一样,身子是柴一样的烧,却难以抵挡感官的升华。
旅馆的姑娘说你在滂沱大雨中作画,那一刻的世界,你深知之后不会有,于是你必须画下那时所感受的,你所神往的,是与别人很远的世界,这样的人有多令人不快啊!我们只能借由你画的,看到那超脱我们浊重生命的美好世界。偏偏这样的人,在当时社会都是卑微的,如贝多芬、莫扎特,因为他们专心在我们不可能专心的事物上,有了上帝的眼目,是极其不幸的。
这是纯粹的热爱,你受尽了人间的所有不平等,留下的唯独爱。人们当时不知道,而如今当你的画变为天价时,人们又真的知道了。
电影里怀疑你是被霸凌你的人所误杀,希尔镇的人都知道有一票公子哥喜欢戏耍你,尤其喜欢在女孩们面前逞强欺负你,毕竟你是镇上最奇怪的人,没人为你主持公道,射中你的手枪被推测是其中一个霸凌你的人的,名叫荷内,多年后他当上银行家时,承认了当时霸凌你毫不手软。但已无法证实你是自杀还是他杀,因你就这样死在旅社,伤口虽有看似非近距离开枪的诸多疑点,但垂死时你仍承认是自杀,留下谜团,那时你是众所皆知的怪人,这件事情无人探询。
这样被人弃绝的人生,虽有嘉舍医生被人评价为两极的友情,与玛格丽特被阻拦的恋情,以及你自认给他很大经济负担的弟弟西奥,但即便是处处被排挤,你终其一生说的仍然是热爱,以最纯粹的方式,没有任何态度与审判角度画每一个人,画你从中感受到的感情,无论那是来自星辰、农夫、咖啡厅的人、还是一片麦田,你眼里没有阶级、判断与分别,就纯粹画出他们当时给你的感动。
你死前最后10年间,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换算起来2天内就画一幅画,这是十分惊人的创作能量。但你生前只卖出1幅画作,还是身为艺术商人的弟弟委托别人买的。
你的创作直到死后才获得世人关注,你的画作如《星空》、《向日葵》已成当代经典,其它如《雏菊与粟花》、《吃土豆的人》、《鸢尾花》等更已是全球富豪最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最后你在信中对弟弟写道:“我要用作品,说出这个无名小卒心中的故事。”这句话正如同预言,后世人们真的从你的作品中,看见你对艺术的坚持,感受到你的创作灵光,也更被你燃烧生命的能量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