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之际,看到大家多种多样的一年回顾和新年计划,自己一般很好做计划,因为我是一个行动力低下且拖延症严重患者,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不如没有计划。这一年的成长(踩坑)经历让我意识到不能再做随波逐流的应激反应者,既然自己行动力差,就应该着力于行动起来,从17回顾的基础上为我的18做一个规划。没有用“简单的”形容,没有用“小目标”调侃,就是想实实在在的写出来自己的18规划,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年末时候还会根据这篇文章进行回顾总结。
2017年是我被现实不断打脸,不断自作自受的一年,倒不是故意用自我批评来作为自我激励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我简直完全无用),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乏善可陈,尤其是准备换工作准备简历时候这种感觉尤为明显。俗语说,每一个为什么,都有其所以然。这一年的过程中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的产出确实不多,少有的产出还是由于涉及到团队分工合作,为了不拖大家后腿不得不稍微用心着点儿做。工作产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对这份工作不上心,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且给我的钱也不能满足我,所以我不值得付出我的全力去做。
仔细琢磨,其实背后还有一层逻辑,这可能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防御机制:给的钱少,且又不是我想做的,我不想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不是我不能,而是我选择了不用心去做,又,因为没有用心,所以不能证明我用心了也做不好,进而,我永远认为我还是很有工作能力的,只要我想的话,就可以做好。
想到此处,我琢磨一会上面的结论“只要我想的话,就可以做好”。“只要我想···就能···”这个句式让我想起了武志红在《巨婴国》一束阐述的一个概念,全能自恋的巨婴,认为全世界都被自己主宰,自己无所不能。然而事实很明显,很多事情,即使你自己有能力做好但是由于天时、地利、人和中某一方面因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极大概率让事情失败,那么我是哪儿来的自信呢?显而易见,来源于自我认知偏差——自恋。
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比如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中上水平,然而显然不可能。我的自我认知偏差也是相同的道理,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呢?我又问了一个问题,既然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是不是要证明一下?那么我想做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我懵逼了,我发现自己其实就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说的那个“只知道不想要什么,而不知道想要什么的人”。所以,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证明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的好?到此,我才深刻意识到自己极有可能进入一个不断跳槽换工作来证明自己不喜欢什么或者不适合什么工作的恶性循环中。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的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适合的工作都有如下特点:加班多、报酬少、挨怼多、晋升慢。但是几乎所有工作也都需会经历以上的这些问题,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时候。若是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三年以后的结果就是我成功知道了自己有不适合多少个岗位。
至此,我已经明白,在工作上,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不够专业,不喜欢就不做了,不喜欢就不用心做,难做就不做。这显然很业余。首先不是所有工作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想做的,每个职业中都有枯燥乏味的一部分工作,能不能以专业的精神做好工作就是专业的表现,而且,许多工作中的巨大机会其实就蕴藏在那些枯燥的部分中。第二,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不清楚。茨威格曾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这也是目前比较另我困惑的一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
所谓针对工作,在18年的工作目标就是:专业一点,成为合格的工作者;努力找寻自己最想要的事业目标。量化目标就是储蓄达到金额8万元。立字为据,年末公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