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加计划《对话生活》项目,是又一次全新的学习方式:读书、观摩、交流、实践……,互加就是各种学习方式糅合,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赋能、成长、发展!
一、张玉红老师《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读完了邱磊老师的《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做了22页读书笔记。通过读这本书,我对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教育主张有了明晰的认识,尤其对“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三句话印象深刻。陶行知先生一生坚持“生活即教育”,坚持以生活为中心实施教育,并把教育核心放在“生活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教学做合一”观点体现在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强调小先生制,让他们在教师的角色上把知识讲清楚、做到位、学到家;在对老师的要求中,主张四问:问健康、问学问、问工作、问道德,究其核心就是做一个具有“生活力”的人。“社会即学校”这一理念把教育的外延拓展到整个社会,“整个的社会是生活之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
正在读夏雪梅的《PBL项目化学习设计》,第一章就有两个地方深深触动了我,一是在这里我找到了项目化学习思想的源头正是上一本书中提到的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第二个还要从书中的“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说起,有一次我校请了一位专家到校做项目化学习报告,那位专家就举了书中这个例子,而我的选择也是错误的把结果锁定在“做遮阳棚”这一程序性知识上,学生的心智不是自由的,从问题到结果的探究可能性被早早切断了。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听了邱磊老师伴读《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邱磊老师谈杜威,谈陶行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渊源影响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对陶行知先生终生践行的“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引发我们再一次回到风起云涌的100年前,回到教育的源头去汲水,他让我们找到了今天立德树人背后的支撑点。
听了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刘欣老师身上呈现的个体教育力堪称惊艳,那些频频抛出的金句,无不与“对话孩子”“对话生活”一脉相承。“走进心灵才能走进知识。”“教育就是制造学生学习的刚需。”“想都是问题,干都是答案。”
听了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徐老师从一名教师转型为一名课程设计师,让我看到了课程最美好的样子,好的课程分明是送给孩子生命成长中最珍贵的礼物。
听了叶修老师的《学习的逻辑》,知道了“高强度用脑”是所有学习策略的核心原理,对结构化思维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听了小熊老师的极简技术,自己用的较多的是“小年糕”,最想深入学习的是“UMU”。
听了视觉思维课程,慢慢喜欢上了静静涂鸦,自己并不怎么美观的图画却总能品出美妙的感觉,自我认知视觉笔记还是结构化思维的宠儿呢。
听了卢志文校长的《牛年说牛》,佩服卢校长渊博的知识,里面有些内容与我们要做的项目化学习还能产生关联呢,打算开学后带领学生们再次观看。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我们小组针对对话生活已经进行了五次交流,大家在一起聊读书、谈学习,更多的是我们小组项目化学习主题的探讨和挖掘,经历了一次次方案的策划与修改,伙伴们的发言踊跃积极,大家从彼此的观点中互相启发,最长的一次交流超过三个小时。组长朱老师总是第一时间把大家的观点整理出来,推动着项目从模糊走向清晰。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凉水井对话孩子,有一次没有观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的真实表达,他们从对话自己到家人、小组,再到小老师、小教练,还就“PBL”展开了对话,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孩子们惊人的学习能力,更感叹他们在这样的年龄能得到这样的学习引导,是多么幸运!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我们5组决定以“理财”为主题进行学习,方案还在进一步设计磨合中。目前自己对项目化学习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一个完整的项目化学习历程还是不够明晰,尤其对“混乱期”老师的定位比较模糊,更希望在接下来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科学而真实的实践经验。
二、李利敏老师的《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首先回顾放假来这段时间一面静心地陪着孩子,一面努力地去读书,因为担心年后对话生活的项目化学习能尽可能地好一点。这段时间我们小组的伙伴们在一起读《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和《PBL项目化学习设计》这两本书,前两天我们刚刚一起交流了《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这本书的读书感受的交流活动,在这次交流中6个小伙伴都把对这本书的理解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每个人的分享都让我感动不已,特别是张老师和朱老师的读书笔记,都用了视觉笔记的形式把内容重构,每一张都那么认真。通过分享我觉得自己不只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还有对自己读书方法的启示,自己读得太粗略,应该更细致些。感谢伙伴们。
2、 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我听了叶修老师、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徐莉老师的成为课程设计师、极简技术、听了视觉思维等课程,这些课都让我有了一定思维改变,叶修的高强度用脑让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脑细胞如蜉蝣一样没有生过就已死去,让我懂得更科学地对待自己及孩子的走神;刘欣老师的分享,她有很多让我觉得说到心坎里的观点:(1)老师不像老师,学生才能不像学生;(2)有趣的灵魂,好看的皮囊先下水;(3)想都是问题,干都是答案;(4)先成为一个现代修行者,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制造一种刚需;(5)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正在尝试的办法……其中的一些问题很刺痛我,因为之前我就是想的多干的少,这次我觉得自己真的行动起来了。那座闲置的桥梁也许它在等着多少年后再有一次改道,河流再回到它的下面。但是我们的生命是经不起等待的。那就先下水吧。
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的分享,感觉徐老师太了解我们一线学校的实际情况了,徐老师的分享的内容也特别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开发的课程谁来上?这应该和杜威、陶行知的考虑接受者的实际是契合的,但是徐老师在这里又特别强调不能太强调儿童中心,要不能过度,也不能严管。还有目标要切合实际,【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内容设计】(适时调整)调整,适应性最有价值。这里徐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改改改”,确实很多东西都是在不断地修改中完善,发展的。而知道全景,让参与者知道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应是告诉我们不能盲目没有框架设计。就像徐老师举的例子坐在飞机上几天几夜不知什么时候降落,不知去哪里那是很可怕的。另一点让我学会的理解问题要学会放在不同的场景中,在学校发展角度是教师第一 , 在课堂教学角度 学生第一。思维就是这样被一点点引领的。
极简技术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方便,前天我们小组组长朱翠梅老师通知下午2点进行《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的读书分享会最好用ppt,我就临时用刚学的极简技术下载了模板,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做了一个简单的PPT。
对于视觉笔记这块,之前感觉自己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以顾得太多,所以没有太在意,但是听了吴虹校长的可视化思维觉得学学还是很有实用性的,也有助于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培养。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这段时间小组进行了三次对话,一次读书分享。第一次对话我们确立的主题是职业体验:分为种植、财商、配音等;第二次我们通过对话重新把主题确定:理财,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认识钱、学会挣钱、学会理财等。每次的交流、融汇、梳理都会让我们有更清晰的思路。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凉水井对话孩子,没能全部观摩,但是看过两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塔塔教练对话孩子的引领,每个问题都能直击心灵,让孩子体会身边的爱。我觉得当孩子们能体会到生活中点点的情感,他就不会冷漠,能真正走进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这样的学习才能不创造悲哀。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我们5组通过交流理出了以“理财”为主题,之前我还感觉这样太大了,但是随着《PBL项目化学习设计》的一点点读下来,才发现这就是核心概念, 然后找出核心知识,设置驱动性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获得真正的能力。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感觉自己对PBL设计更不敢下手了,感觉自己不懂得更多了,所以总希望赶快把书读完。而且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PNL项目化学习设计》这本书总有一些东西感觉似懂非懂,需要更明确的理一理。希望更多的用心,更多的学习。
三、铁铮老师《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哪本书?什么感受?
小组共读《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对杜威和陶行知的学说认识更清晰了一些,作为最佳师徒,二人的教育主张不仅仅是词语顺序的调换,更是教育经验的传承发展和教育实践的理论升华。在小组交流中加深了对一些观点的认识,更有利于对一些教育思想的理解运用。还是要读一读二位大师的原著,增加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的运用。
2、这段时间听了那些课?有什么感受?
互加计划冬令营推荐的课程基本都学习了:
(1)《视觉笔记》:将思维外化,不会画画也可以做出漂亮的视觉笔记。梁子老师的《火眼金睛抓关键》;吴虹校长的《可视化思维》;丝丝老师的《从一张白纸开始》;有体系,有案例,可操作性强,自己要学,也要教会学生做视觉笔记。
(2)《极简技术》:作为非信息技术老师,小熊老师是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高手。她结合自己的体验,将复杂多样的各种APP、软件精心组合,每次都教给大家不少实用便捷的操作,特别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值得学习和推广。
(3)《高效学习策略》:叶修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学”,从学习的底层的逻辑、动机、策略、需求入手,帮助老师们更科学对待学习,从而“教”得更好更轻松。
(4)《新媒体教育力》:刘欣带领我们看见另一种的可能,想都是问题,干都是答案,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制造一种刚需。
(5)《牛年说牛》:从牛年节俗到动物知识、文化常识,卢志文校长收集了大量有关牛的知识,巧妙组合,让我们体会到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未来课程想象力》:徐莉老师对“课程”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分析,自己平时虽然有意识的进行了教学设计,但是对课程的认识还是缺乏高度。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强了……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那些分享?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所在的5组通过微信群、CCTALK群多次进行线上交流研讨。
(1)通过集体研讨,选择了共读的书《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组织了线上读书交流会。老师们结合“视觉笔记”中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并结合小组的项目提出建议。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读书就是与圣哲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生活对话。
(2)围绕“对话生活”主题,老师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职业探究”“种植生活”“声音传奇”“财商之窗”“方圆奥秘”……。在小组群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多次线上会议,从每位老师提供的思路中,整合提炼,确定建设“财商课程”。每次线上,老师们都畅所欲言,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明晰项目思路,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已经发布给学生。我们会一边组织学生实施项目,一边研讨改进,争取切实收到实效。
4.凉水井对话孩子,你是否观察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1)观摩“对话孩子”,看到凉水井孩子们的表现,感觉到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小老师”也是需要培养的,“小老师”如果能成为教学的常态,对学生的改变将是几何级的。
(2)围绕“对话生活”主题,老师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职业探究”“种植生活”“声音传奇”“财商之窗”“方圆奥秘”……。在小组群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多次线上会议,从每位老师提供的思路中,整合提炼,确定建设“财商课程”。每次线上,老师们都畅所欲言,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明晰项目思路,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已经发布给学生。我们会一边组织学生实施项目,一边研讨改进,争取切实收到实效。
4.凉水井对话孩子,你是否观察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1)观摩“对话孩子”,看到凉水井孩子们的表现,感觉到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小老师”也是需要培养的,“小老师”如果能成为教学的常态,对学生的改变将是几何级的。
(2)近几年在提“核心素养”,就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立德树人”不能成为空话,不能流于形式。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增强自己的教育力,强化执行力,培养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思考,分享自己的PBL设计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1)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选题已经确定,小组内人员已经明确分工。采用PBL项目设计方法,围绕“财商”主题,设计实施方案。(2)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在寒假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争取家长的支持,把项目落实到学生?怎样把增强项目过程的可操作性?如何放手让孩子们去做?项目成果如何展示?等等。
(3)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明晰PBL课程的理论与操作流程;进一步加强交流,实施过程中需要家长进一步沟通及社会的支持。
四、王梦花老师《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感受?
最近读了《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这本书让我明白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两位教育家的观不尽相同,但都重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力,而不是高分低能儿。
2.最近听了哪些课?有什么感受?
听了《极简技术》,让我学生一些用微信小程序制微课,制奖状……我突然发现自己就是只井底之蛙,知道的太少了,只微信的功能就如此强大。
《勇气读书会》——《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邱磊老师对这本书的引领,增强坚持读下去的信心。
《凉水井对话》让我发现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做好引领,孩子可以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
视觉笔记:视觉笔记让人思维清晰明了,记录轻松,学的深刻。
刘欣老师的课程设计,徐莉老课程开发让我感受到坚持的魅力,坚持做一件事,一直做下去,总会有收获。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交流了项目的初步设立,每个人承担什么职责,但还没有定下来。还交流了读《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分享不一样的读书笔记。从交流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不要停下来,我们一直在路上。你一旦停止不前,别人马上就超你很多。加油!努力!!!
4.凉水井中学的学生对话你观摩过吗?有何感想?
观摩了一部分,我感受到孩子的潜力巨大,老师要学会放手,做好引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对话生活》课程设计,除了我们组的培养孩子财商课程以培养孩子对金钱的管理利用为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我还想利用我校地处历史遗迹环抱之优势,让孩子以了解一下家乡历史文化为主题项目。看孩子喜欢用什样的方式去做,如何做,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给予哪些支持。
五、李猛老师《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在读这本《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读完之后,感触很深,以前不管是陶行知还是杜威,似乎只活在课本里,当初背他们的思想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在从教一段时间之后,再读这些思想时,会感到在早期他们提出的这些思想确实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恰恰缺少这些,所以很庆幸自己能带领孩子参加这次项目,每次在读他们的思想时,就不自觉地和我们的项目结合在一起,觉得我们的项目怎样实施才能实现孩子的最大化发展。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最近听了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让自己意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感受到了孩子身上隐藏着无限的潜能,我们要努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教育。还有梁子老师的《火眼金睛抓关键》,以及丝丝老师的《从一张白纸开始》,这两个课程都是让我们看到了视觉笔记的魅力,我自己本身也是对视觉笔记很感兴趣的,我觉得能把繁琐的知识,浓缩到一张图片当中,并且呈现出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要求很高,自己打算坚持学下去,把这些教会给学生,应用到教学当中。
以及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课程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再墨守成规,要敢于突破。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我们小组关于这个项目进行了几次讨论,还进行了一次读书分享,我们刚开始确定了几个主题,最后发现知识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在财商这个大主题下整合了几个小主题,发现果然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凉水井的对话孩子观摩了几次之后,对孩子们那种自信,畅所欲言的表达所震撼,可能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未来的课程也一定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自己为自己制定计划,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关于对话生活这个课程,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我也会一直把这种思想践行下去。在这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家长的配合,因为农村的孩子要么家庭有缺陷,要么家长不够重视,希望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六、朱翠梅老师《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我在读《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对比研究》、《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等书籍。
通过阅读《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对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从书中我感受到当年杜威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重大影响,感受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利在当秋,对当代教育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使我对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清晰的认识,知道一个好的项目化学习生存其是否用高阶认知策略,还了解了项目化学习的五种实践形态,借助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会初步用书中“项目化学习设计模板”开发了我们5组《财商启蒙之旅》方案设计。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在互加cctalk平台听了很多课,如夏雪梅博士的《如何用PBL思维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与《新媒体教育力》,叶修老师的《高校学习策略》,熊慧琴老师的《极简技术&视觉笔记》,丝丝老师的《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思考》,吴国珍老师的《教学勇气更新》等等多个课程。
我在夏雪梅博士的《如何用PBL思维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初步认识到了“PBL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激活学习者为目的,基于真实场景,由问题驱动的探索式教育法。”了解了PBL项目式学习八个要素、PBL类型、PBL思维、复盘反思等,感觉到PBL的神奇教育功能及其教育价值。
叶修老师【高效学习策略1】“什么是高校学习的最核心原则”中谈到合理高强度用脑,【高效学习策略2】“学习中心论——怎样让老师教的更好又轻松”中以学生为学习中心,都对教师启发很大,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等。
在熊慧琴老师的《极简技术&视觉笔记》中,体验到了在做中学的价值,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小技能,也跟着熊老师进行了尝试与操作,同时也感爱到了熊老师作为一位入职几年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与追求,真可谓是后生可畏。
丝丝老师的《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思考》,分享了她个人成长故事,谈到了用思维的“眼睛”思考、将思考碎片拼接、个人创意等方面,展示了可视化工具的功能。尤其是最后让大家用“词”联想6个词尝试“三步成诗”,一下子让大家都找到诗人的感觉。
在吴国珍老师的《教学勇气更新》群中,聆听了好几次课,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两位学生的分享活动,两位都是毕业于北师大的研究生,到北京重点小学做教师,她们的分享让我感受到她在用心做教育,感受到了城乡教育差异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优秀教师生成优质的教育资源,每日与她们相伴的学生在优质课堂学习中幸福成长。
良好的教育在教师。互加计划,以网络教育平台凝集了一大批热爱教育的教师们,纵观这些课堂中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参与活动的老师,都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与力量。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这段时间我们第5小组全体成员在小组对话中做了读书分享、方案研讨,通过小组全体成员分享活动,使我真正感受了团队的力量,体会到“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这句话真正含义。
在读书分享中感受到了读书是一种快乐,分享是一种幸福,你的我的他的观点在碰撞中厘清知识脉络,使不同的个人理解在团队共识中得到升华。在我们小组的PBL项目《财商启蒙之旅》设计方案分享中,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我认真观摩过几次凉水井对话孩子活动,如对话孩子《让爱在家庭中流淌》、《从小老师到小教练》等,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交流对“从小老师到小教练”的感受时,侃侃而谈,如数家珍,那充满自信的微笑,超出了这个年龄孩子的心智。
凉水井中学的孩子们在“教练式对话”中的表现,直观展示了凉水井中学开展的小先生制教育变革是成功的。这对未来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启示,未来已来,未来课程应该是多样的,应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让学生自主创设计项目活动去成长。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以5组项目设计为例,一开始大家设计思路颇多,如“职业探究”、“种植生命”、“动画演绎”、“财商之窗”、“方圆奥秘”等,并提出了丰富的项目成果。以成果逆向思考,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聚焦点“财商”,于是小组又展开研讨交流,最后将项目主题确定为“财商启蒙之旅”,并在问卷星上着眼于学生未来财商方面的“梦想”、“活动”设计了调查问卷。
我们小组研磨项目方案的过程,使我感觉到我们正在行走在PBL项目道路上,通过小组内的一次次研讨交流,多次对项目方案的打磨与分享,使我们明确了项目目标,确定了高层次认知策略,设计了多视角的项目小活动,使小组项目研究方向越来越清晰。但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是怎么样让方案有效落地,尤其是跨学科项目设计,还需要专家支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