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我背着个小包裹,兜里揣着900块,只身闯北京。提前在网上联系了一家“求职公寓”,就在双井的华腾园,押一付一之后,手里只剩下300块。心里只有一个执念:赶快找到工作。
当时,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双井的顺迈金钻在我看来都是超级堂皇的写字楼。当时心里想着,能在这上班该有多好啊!
当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在我用完最后300块之前找到工作,并拿到第一个月工资,荷包能续上。
这个在现在看来太轻而易举的“任务”,在当时并不容易达到。于是,我开始了“疯狂求职”。每天白天,背着一个大包出门,包里装着我的毕业证,学位证,各种奖状证书,还有获得特等奖的论文和刊发的杂志和报纸。一个接近10斤的大包每天都扛着,为了增加面试的尊重感,还蹬着一双百丽的高跟鞋,每天走几十里路,现在想起都觉得难以想象。
就这样,开始了白天面试,晚上投简历的循环。为了找工作,最北头到了天通苑,最南边到了旧宫,最西边到了苹果园,最东边到了高碑店。每天2-3个面试,把我忙得不亦乐乎。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把“面试”当做是认识人的一个“特殊通道”,不管是一起面试的人还是给我面试的人,我都很珍惜彼此的时间,所以我总是提前把功课做得很到位。
记得,有一个面试,地点我还记忆犹新。因为这个地点太有意思了,叫:泥洼。
这个地点的一个公司是做影视剧摄制的,我应聘的职位好像是编导。但我不是编导专业毕业,简直对这些一窍不通。但在这场面试中,我认识了在央视做飞线的姐姐,现在在我朋友圈里。还认识了一个王姐,这个姐姐,教会了我,“渡己渡人”的道理。
这场面试,毫无悬念,我没有进入复试。但面试官王姐,把我叫到跟前,跟我说:
“我觉得你很不错,但我这没有职位适合你。我一个朋友在魏公村那边,是家……公司,人很好,也很惜才,我介绍你过去试试。”
当时,我记得她是三十出头的样子,总是微笑,非常亲切。
我还真去了她朋友那见了一面,虽然最后没有机缘在一起合作。但我打心眼里感谢这位姐姐,她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愿意相信我,也愿意给我机会,虽然我们萍水相逢。
今天,我也是成为了“那个姐姐”。在很多时候,我会明确告诉面试者,你并不适合这个职位,但你有更好的其他选择。我会给他们一些指导,一些看法,一些方法。我能看到,他们眼睛里闪着的光,这无所谓感激,而是一种激动。是对生命,对未来的期许。
谢谢我的那个“陌生姐姐”,那么多年了,不知道你还在北京吗?是否安好?
非常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