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拒见临终母亲:有一种爱,杀人于无形

前几天,天使看到一则奇怪的新闻,标题是“北大博士失联20年后回应家人:不要再找了”。

这位博士自从1999年出国后,就跟家人失去了联系。现在母亲临终之际希望见儿子一面,他却说,希望家人不要再通过媒体寻找他,“清官难断家务事”。

面对这种回应,亲人表示“失望至极”,虽然舅舅说“这件事有一些隐情”,但具体内容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条微博下居然有1.5万条评论:

“家务事说不清,别人无须多言。”

“家人伤你最深,所以不要随便劝人大度。”

“让亲生儿子如此决绝,应该是痛彻心扉的委屈。”

评论中绝大部分人都保持了中立或者偏向儿子,很多网友还讲述了自己被父母深深伤害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获得成千上万的点赞,可见并非孤例。

家庭,本来应该是一个温暖的港湾,现在却变成了很多人伤痛的源头。

家为何会伤人?爱为什么会变成伤害?

关于这些问题,我想和你分享最近读到的一本书:

作者李雪从小就在母亲的怨气和指责中长大,童年的痛苦让她强烈渴望成为和父母完全相反的人,可这种刻意的矫枉过正,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

在研究心理学十余年后,她终于清楚了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逐渐解放了内心那个小心翼翼的女孩。

付出感,是家庭关系的杀手

临近年关,有人期盼放假,也有人不想回家,因为他们只要跟父母相处超过三天,就很难不吵架。

“我回家帮忙干活,我妈就让我坐着。我真坐着的时候,我妈又说自己很累,而我什么都不干。”

类似的情况很多人都遇到过,这让天使想起了那个经典的“吃鱼故事”: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却在临终前告诉孩子,“其实妈妈不喜欢吃鱼头,只是为了把鱼肉留给你”。

这个故事作为“母爱伟大”的范本,流传甚广。可是仔细想想,如果妈妈看到孩子吃鱼肉就已经满足,那为什么还要告诉孩子真相呢?

作者李雪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逛街的时候,她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干,母亲给她买了,可回家后却开始指责:“你知不知道这些零食有多贵?我们家没有钱,你还要吃这么贵的零食!”

李雪觉得很委屈,家里没钱可以不给她买啊,为什么要买完后埋怨她呢?

是啊,明明两个故事中的母亲都付出了,为什么最后非要让孩子不开心呢?

因为她们太委屈了,辛苦了一辈子,牺牲了那么多,最后一定要用自己的付出换一份孩子的内疚。

可是,何必呢?

妈妈委屈了一辈子,孩子也愧疚半生。

在这种故事里,没有人是快乐的。

在前几期的《奇葩说》上,黄执中提到了“吃鱼故事”,他说:

“不要用自己的牺牲感去兑现伴侣的内疚感,觉得牺牲很大就不要去牺牲,开开心心的生活,让自己的幸福感溢出来,这种外溢才是对伴侣最好的滋养。”

不止是伴侣,在所有的关系中,自我牺牲的付出感都是很危险的。

因为付出感的背后是一种自我感动,这种感动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拥有了道德筹码,而这些筹码,最终都是要兑换的。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天生的,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爱的方式。

中国式家庭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父母爱得辛苦,为了孩子,父母可以不断地牺牲自己,无论你要不要,我都会给你。

另一方面,孩子接受得无奈,父母的爱一股脑地砸下来,有可能是虎爸虎妈式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可能是百般隐忍的“吃鱼故事”,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孩子都要接受,因为“我都是为你好”。

“为你好”这三个字真的太沉重了,沉重到很多孩子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自己被一座道德大山压得透不过气来,什么也说不出口。

有人也许会说,父母为孩子付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是的,但付出和付出感不是一个意思。

举个例子,商场打折的时候,喜欢购物的妈妈进去血拼了一天,给家里买了很多东西,出来以后腰酸背痛,但她不会抱怨说“我今天为了这个家付出,非常辛苦”。

因为妈妈爱逛街,身体上再辛苦,精神上也愉悦。在我们喜爱做的事情上,无论花费多少时间精力,都是快乐。

也许嘴上偶尔抱怨几句,但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对方牺牲和付出,因为这是她真心想要的生命体验。

购物的妈妈和“吃鱼头”的妈妈都为家庭付出了,区别在于,前者得到的是甜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后者得到的是酸涩的付出感。

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任何关系中,只要有一方觉得自己在为对方付出,那他就已经丧失了主体性,爱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道德资本累计起来的愤怒和痛苦。

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含义就是我不爱这个关系。

若父母经常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翻译过来就是,我一辈子都没能爱过你。

不在爱中,就在恐惧中

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相对统一的,父母是否合格,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成功人士,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温和有礼,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因为温和的表面掩盖不了控制孩子的实质,所以无论他们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和孩子的关系依然拧巴。

《圣经》中有句话说的很好:不在爱中,就在恐惧中。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己跟妹妹相处的例子,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忘了吃,她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妹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

但是随后她意识到自己是想改造对方,这种改造源自她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恐惧:“如果我今天不教育她要珍惜食物,以后她就会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这种恐惧太熟悉了,作者小时候就是整天被父母这样妄想,活在恐惧的剧情里,制造着无休止的分裂、评判和冲突。

所以,当她觉察到自己偏离了爱的位置时,就立刻让自己回来,只是带着爱,简单地告诉妹妹:“这个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还会提醒我“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象,如果作者处在恐惧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费粮食,妹妹必然会感受到她语言背后的评判和不接纳,即使行动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会疏远她。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说话做事都很正确,跟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美剧《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是能够‘正确’地伤害别人。”

著名学者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说:“通往地狱的路上铺满善意,这些善意就是我们自以为的正确。”

你认为什么正确,然后自己去履行,这没有问题。但如果你把自以为的正确强加给别人,那就是通往地狱之路了。

有些家长会认为“我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国学……我是正确的,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可是,是否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你说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是处于爱的位置,还是恐惧的位置。

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位置说话,效果往往截然相反。说者可能无心,但听者肯定有意,一句话有没有爱,是一下就能感受出来的。

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才能拥有爱人的能力。

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负责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

很多新手父母很容易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耽误了孩子,所以努力学习各种育儿手册,用近乎完美的标准来苛求自己。

可是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每个孩子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新手父母经常陷入“这跟书上说的不一样”的尴尬境地,而这种情况往往又会加剧父母心中的焦虑。

孩子养没养好不知道,倒是自己先闹了一身病。

父母当然要对孩子负责,但是不是负全责。我们经常听到“有限责任公司”的说法,意思就是每个股东都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超出的部分是不负责的。

家庭也是一样,李雪在书中就提出了“家庭有限公司”的说法:

如果把家庭比作成一家公司,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责任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再谈与他人的关系,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其他人际关系也好,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一个不能完全对自己负责的人,是无法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的。

为人父母,自己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一样独立。

想象一下,如果父母本身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探索未知,会担心孩子无助退缩吗?父母希望孩子具备什么品质,不要先教育孩子,自己去做就好了。

即使自己做不到,也要守住界限,不去强制要求孩子。这样一来,孩子自己反而会不断探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天性。

当父母也不用追求满分,及格就好。

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曾提出“足够好的妈妈是60分”的概念,指的就是父母要避免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干涉孩子上。

因为这种干涉不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容易损伤孩子固有的天性——生命本身就有昂扬的力量和面对意外的韧性,如果做不到保护,至少不要去摧残。

所以,父母们可以稍微放轻松一点,只要你是怀着爱和自由养育孩子,尽量及时回应孩子,不要故意制造挫折。

这样做,孩子的内心自然会稳定,能够承受生命的重量,也愿意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埋怨那些所谓“不合格”的父母,他们往往也是上一代失败教育的受害者,分析真相只能让我们做到了解,并不能带来幸福。

只有认识到生活是自己的,要对自己百分百负责,我们才能逐渐治愈自我,在追随内心的过程中,体验我们想要的人生。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的童年经历过什么,都要清楚:万物生而有翼,而且无人可以折断它。

我是您的情感专家灵双儿,专注爱情婚姻情感心理学,感谢您的关注,欢迎转发和留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029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38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7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14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1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3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52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7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位同事意外受伤,需要修养一段时间,主管让我把他手里面所有的工作暂时接过来,一个贷款户,两个基金,很复杂,对于初涉...
    潇湘雨_940d阅读 99评论 0 1
  • 亲爱的天天、安安: 今天在父母专业课现场,爸爸给很多家长看了房树人的画,做了绘画心理学的分析,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
    猫爸带娃阅读 240评论 0 1
  • 在《我的收藏》里,盛口满以文图并举的形式列举了那些大自然的宝藏。光是封面上的图景就已引人入胜了。 以春夏秋冬四个季...
    南坡诗社阅读 272评论 0 0
  • 作者:剽悍一只猫 于2018年7月8日 一年时间,剽悍行动营走过了七期,22天读写说训练打卡完成率突破97%,口碑...
    一二感悟阅读 1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