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阶段
1、轮询首页访问
2、线上的js报错追踪
3、页面加载时间监控
4、错误日志监控
5、用户反馈
线上的js报错追踪和页面加载时间监控
开源方案有Sentry,共道使用的是阿里云ARMS。
直接全局接入,会带来非常庞大的报警信息进行钉钉提示,需要做筛选。
共道现在的报错筛选策略是:
1、页面完全加载完成时间超过4.5s报警
2、js错误/pv超过50%报错
3、如果5分钟没报警信息,表示错误修复
错误日志监控
主要用于node端。
监控node服务机器的错误日志。
一旦有新增内容,便通过钉钉提醒相关人员。
预发阶段
1、UI自动化端测
2、手动功能测试和回归测试
UI自动化端测
Selenium和puppeteer的区别?
-
原理区别
Selenium是对 DevTools Protocol 二次封装后的 Protocol的实现。
而 puppeteer 是直接的实现了 DevTools Protocol 的 node 客户端。
pyppeteer是python端的puppeteer实现。 应用场景区别
puppeteer可以监听和控制chrome浏览器的网络请求。Selenium做不到。
服务器端puppeteer运行机制和本地运行一致。Selenium在服务器运行和本地运行机制不一致,导致代码维护困难。
因为少包装一层协议,puppeteer的性能更好。
并且puppeteer能提供所有 chrome 支持的 api。
puppeteer基础工作
前端这边会封装好以下方法,方便前端和测试同学使用自动化UI测试工具。
- 封装浏览器的初始化过程
- 封装账号登录的统一处理
- 封装输入框,下拉框,日期选择框,地址选择框等等组件的统一操作方法
- 封装基于“html标签 > 页面文字”的新选择器方法
- 封装用例开始和结束的统一操作方法
- 封装断言日志操作
- 封装业务流程操作,并提供配置驱动测试。
执行时机
- 代码合并 master 时自动在预发环境执行
- 测试用例变更时自动在预发环境执行
测试用例管理
基于git来管理。
分公共的测试用例和每次需求迭代的测试用例,需要开发和测试同学共同维护。
手动功能测试和回归测试
这一块基本是测试的体力活了。
不过测试可以更进一步,比如:线上接口或页面的拨测,给前端开发进行自测用例设计培训等等。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的质量保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code review
2、单元测试
3、接口测试
因为在开发阶段,测试很难介入,基本是开发同学自己来保障。
code review
1、所有前端项目没有code review通过都无法上线
2、分配策略是leader手工分配
该功能是基于代码提交时的事件,git的diff和commit来实现。
代码量巨大时,需要作者召集相关人员去小房间讲解主要代码逻辑,然后大家一起来找茬。
单元测试
一般来说业务页面不适合做单元测试。
基础框架和通用业务组件适合单测。
angular自带的是Jasmine 测试框架。
接口测试
1、功能可用性
2、异常数据
3、压力测试
接口是根据每次需求迭代动态产生。
这个过程测试同学服务无法覆盖到,只能开发同学自己管理。
接口的可用性跟项目环境关系很大。
当下前端使用postman管理接口,包括接口的分类,自动化测试。
对于接口返回的异常数据,因为有约定好的响应格式,框架层面统一捕获处理。
对于接口的压力测试,大部分业务接口没这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