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定律是一个经济学上的规律,但是我不打算和大家谈经济学,因为我是一个门外汉,也不懂经济资本的运作和投资理财,只是觉的这个规律挺有趣。
还是先解释一下这个定律吧。
格雷欣定律:也叫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
通俗来讲,如果劣质的东西反复且不断恶化,到最后,那些好的东西便会越来越少。
我们会看到,在生活中,这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1. 中国式过马路
在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行人不按信号灯提示而穿越马路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本来是大家都在斑马线外等候过马路,但就有其中一人或几人不守规矩,于是接下来,后面的人会越来越多,最后浩浩荡荡的队伍把车流阻断,扬长而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人带头不守规矩,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扩散,从而导致遵守规矩的人就越来越少。
一个人单独过马路,他会左顾右盼,小心谨慎,他是有着自觉的个性的,但当有一群人时,他们的目标和想法相同时,他们会形成一个群体。
厐勒在他的《乌合之众》中写道:
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群体,有些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有的念头或行动就会产生。
这是群体的无意识行为驱逐了个人的自觉性。
2. 假货VS真货
现在,各大购物平台相继出现,我们买东西再也不用东奔西逛了,在家动动手指便可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但是呢,最怕的就是买到假货,满心欢喜变成一腔怒火。大家都知道,在前几年,最熟悉的淘宝网简直就成了假货的批发市场了,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影响。在这个真真假假的世界里,我们该相信谁,假货又是怎样猖狂的呢?
当第一个造假者出现的时候,他一定发财了,因为他用较低成本获得了相同的利润。结果别人一看,很不服气,心想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你走捷径发财,我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说不定比你做的更假,更赚钱。在这样的一个急功近利以及攀比的心理下,越来越多人作假,售假,以图暴利,并且做的越来越像真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
当这么多劣质假货成了常态时,大众便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了,真正的行货因为利润低而变的越来越少,逐渐淡出市场了。
这是假货对真货的驱逐。
3. 抄袭和原创
抄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些年,抄袭现象泛滥成灾,随处可见。学生为了一张文凭,论文大量引用和抄袭,通篇复制;教授为了职称的评审,剽窃、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打着科研的旗号,明目张胆地贪财敛钱。
在如今的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抄袭和未经同意而转载的文章比比皆是,有的只是换个题目,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
而真正在搞科研和写文章的人,却难有出头之日,辛辛苦苦却为他人做嫁妆,所以越想越灰心,干脆不搞原创了,也许会加入到抄袭的阵营当中,成为其中一员。
这是抄袭对原创的驱逐。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吧。
首先是盲目的从众心理。看到有人怎么干,我就跟着怎么干,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其次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其他人的利益。
然后是不劳而获的心理,总想着不付出劳动,而得到丰厚的回报。
最后是自主创新的衰竭,这也是最最严重的后果。
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我们能改变的永远是自己。只有自省,才能自知,而后才能自明。
- 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取决于你读了多少书,读了什么书,那些真正经典的书是最能引发你深思的。
徐沪生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跟着媒体去读书,去思考。因为媒体是追求新闻性的。
也许你读的越多,越觉得和别人不一样,那或许就是你开始真正懂得思考的时候。
人肯定首先是为了自己好,然后才为了别人好。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但是,每个人都有一条道德底线。如果越过底线,那样,人或许就不能称其为人了。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靠不劳而获致富的人不存在也不会存在。
这是一场原创的突围。没有人愿意看到千篇一律的文章,正如嚼过的口香糖一点味道也没有。哪怕是一些荒唐可笑的观点对自己而言都是一次进步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