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作者雍爱丽(曾用名永向阳)是北京人,出身医学世家,从小生活条件优渥,饱受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涵养很深;来新疆后,能平易近人,谦虚、低调,忠厚、纯朴;学习上刻苦、勤奋,成绩优异,综合影响力较强;她稳重、老练、热情,对同学关爱备至,威望极高,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大姐”。
“大姐”当年曾任宣传队的队长,不仅外表漂亮,智商也超高:时常自己编写、谱曲、导演节目。是我们班的特殊人才。
新疆行 (4)重回小拐
四十年聚会的一项内容就是回到当年我们生活劳动的农场连队看看,这是全体同学的心愿和不解的情缘。
7月28日上午,在兴奋与企盼交织的热望中,我们的车队出发了。兵团各农场分布在准格尔盆地里的戈壁之中,片片“沙漠绿洲”标示着不同的连队农场所在地;我们的车队行驶在抄近的“乡道”上,迷宫似的蛛网乡道岔路口很多,开车的同学说要不是有人带路,真不知该怎么走呢。路过一片棉田,我兴奋起来了,叫唤着要下去照相,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有着一段难忘的棉田心结啊。新疆的棉花品种与内地的不同,种植时间短,记得是南京农大毕业的技术员培育出了适合新疆气候生长的矮杆长绒棉,不但生长期短还高产,为此好像还得了嘉奖,只是不知道这位技术员是哪个团的了。我翻过道边的护栏,走到棉田里,看到还有未开败的棉花花朵,有白的也有粉的,植株上结满了棉桃,好高兴啊,今年的棉花又能丰收了!拍照留念是必须的。看着棉田,想起了当年我们接受拾花任务时,我连夜构思编拾棉舞蹈的情景;那时夜不能寐的我把脑海里反复出现的舞曲打着手电写下来,白天边摘棉花边思考舞蹈动作,终于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带有“本土特色”的拾棉舞;这次同学聚会我们说起当年的宣传队和这个舞蹈,马上就人跳了起来,看来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印象很深刻啊。
终于来到了136团,变化大得实在让我闭不拢嘴。这哪里是农场?分明是内地的小城镇啊!整齐的街道绿树成荫,主要街道两旁机关、学校、大商店和小商铺挨挤林立,商店前的小广场上有时尚的儿童玩具,秋千、转椅等不胜枚举,各种健身器材整齐的排列在小公园的周边,一些老年人悠闲地坐在林荫树下下棋聊天,幢幢居民楼整齐的排列着,楼前的空地上停有各种牌子的小轿车,现代化的社区管理代替了原来连队的建制,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有序。我们来到过去的老礼堂前留影,这是农七师的师部在搬去奎屯前的苏式建筑,是136团刻意留下的纪念物,礼堂经过粉刷仍显得那样的熠熠生辉,这条纪念道路的两旁栽有几百年前就有的古树,每棵树上都有纪念牌标示着古树的生长年代。
在当年团部的不远处,我们找到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六连遗址,不幸的是这里已经是一片黄土,只有几架房梁依偎在一棵大树下;据说这里去年还曾留有房屋的架子,因为不再有人居住,遂拆除滕出土地。远望周边还是绿野片片,相信这里在不远的将来也会绿树成荫或者良田成片。全体同学们在大树下齐声朗读了李小兵在2010年8月22日写的诗作《祭青春》:啊,来了 小拐——我们的学校,啊,来了 小拐——我们曾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首诗作感人至深,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峥嵘的岁月,读到最后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继续我们人生新的乐章,我们的记忆虽然在这里终结了,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老职工们却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在团部偶遇了当年“铁姑娘班”的一位大姐拉着我的手诉说着她现在的幸福生活,她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当年帮助她识字扫盲的事情。老职工们在这片曾经的荒漠贡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是我们最敬重的人!
是啊,时间在飞逝,社会在发展,老团场也在大跃进,人们都有权享受祖国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红利,衷心的祝愿老职工和他们的后代扎根边疆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雍爱丽写于2015-8-17 1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