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孩子陪伴?

每个人都是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逐渐成长,每个父母在满怀喜悦地抱着怀里的婴儿的时候,没有人会想象到在十五六年之后可能出现的以下这几幕,估计也不会有父母希望看到。

场景一:一个初三女生,日常打扮和男孩子一样,和家人的沟通几乎为零,仅有的一些沟通,也是为了要拿生活费,而且几乎每次都是以吵架收场。动辄离家出走,在外与一群男孩子称兄道弟,混迹于酒吧等娱乐场所,抽烟喝酒样样精通,曾因喝酒而导致胃出血。回到学校则一门心思的扑在了打篮球、用手机玩游戏上面,学习成绩一直垫底。

场景二:一位初中男生,喜好过于标新立异的外形,挥金如土,追求名牌,贪图享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家无视父母权威:对于父母的要求,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讨价还价——以金钱衡量一切;在学校不服从学校、老师的管教,置各种规章制度于不顾,厌学情绪极其严重!

场景三:一位初三的男生,由于母亲的溺爱,使得他凡事都抱着“反正有妈妈撑腰”的心态,敷衍了事。在家则在母亲的庇护下为所欲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套路报答父母的爱,不懂得体谅父母;到了学校也完全不把学习放心上,每天混天度日,玩弄小聪明,带着一股子的“痞子气”;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学习压力增大,最终破罐破摔......

……

这种在叛逆期里出现的现象案例也许有些极端,但是纵观所有,其中离不开两个字,就是和家人的关系几乎都是剑拔弩张、或是零沟通的,孩子们的叛逆、难沟通,真的是到了青春期才出现的吗?当然不是!

所有的问题少年,根源都是在孩提时期,也就是2-5岁左右开始形成,6-9岁左右初步成型,10-12岁加深形成,13-15岁青春前期的问题,这个时候沟通已经开始很少能解决问题了,等到青春期的时候,问题爆发了,沟通已经无效。

所以,每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会有一个不懂孩子心的父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和孩子能一直保持良性的沟通互动,那一定是从日常的生活里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的,而在孩子的幼儿到儿童时期,沟通的表达方式更多就是给孩子们高质量的陪伴,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要花时间去做的陪伴,其实对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父母们,你们给孩子的陪伴是不是高质量的呢?(链接测试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凡事问到,产品为啥要加入社群元素,不尽回答,粘性、用户体验 其社群本质是为因为拥有共同目标而产生的群体(这句话始终...
    败家阅读 130评论 0 2
  • 有句话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总爱笑,所以运气一直很好。两个月以前,我们经理让我来风...
    余景丶阅读 1,024评论 0 0
  • 家乡的冬天,一般都是灰蒙蒙的,难得有阳光明媚的时候。这几天,天气出奇的好,回家的路上,看见天空繁星点点,忽然想起小...
    玻儿阅读 19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