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的前几天,我就能感受到她不安的情绪。终于在开学的前两天,她怯怯的站在我面前,问:“姐姐,明天你能送我上学吗?”她说周围的小朋友都有大人接送上下学,她每次望着同学们,都好羡慕。
开学的那天早上我站在校门口,与她开心的冲我挥手道别,转头走进校园,透过斑驳的铁栏杆子望着她,早上起来帮她扎的马尾辫一摇一摆的,像只百灵鸟似的双眸湿漉漉的。我忽然不明白,父母远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每年进城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组成了一个新的人群:留守儿童。
望着妹妹的背影,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的自己,多希望在她的双眸中倒映的不是我的身影,而是来自父亲母亲的那熟悉又陌生的伟岸与温情。
去年我成为我们那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女生,周遭的人都说,一个女娃没必要读那么多书,还不如早点找个男人嫁了,生个孩子才是要紧事。相比起他们在背后的闲言碎语,我很感恩父母对我的支持与理解。他们理解我为什么会拼了命的读书,为什么想逃离这个地方,不过是因为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更好的出路而已。
但与我的情况相比,我更心疼小妹的成长环境。爸爸妈妈都远在外地打工,读了大学之后我也很难再常常回家,这样家里就只剩下了小妹和奶奶住在一起。大一结束的时候我留在了学校,在附近找了份工作打工赚钱,因此长长一个暑假我都没回过一次家。
等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妹妹对我的态度与以前有着天差地别。初回来那天,我想抱抱她,但她总是执拗的背过去,奶奶说大概是太久时间没见了,生分了些。但我知道,她这是在气我太久时间不回家。
之后带她去买衣服买玩具,我们关系才渐渐好了起来。孩子心性,向来如此,有了喜欢的东西自然就欢喜起来了。他们只是对爱太敏感,只是羡慕那些每天放学有父母手牵手接着回家的同伴。
每到春节结束的时候,又要上演多少场的离别。村头孩子们在追逐父母的身影,类似的场景上演过太多次,似乎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带给留守在家的孩子们的心理伤害,已经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我们村里甚至有些孩子刚断奶,父母就不得不离开他们外出赚钱维系家用。
有一次我无意间问起小妹,在她眼里父亲是什么样的,她沉默了很久,仿佛在仔细回忆。看到她努力回忆的样子,迷茫的眼神,我心中五味杂陈。大一的时候曾听过一场关于留守儿童的讲座,这已经深深成为目前社会中农村教育的极大瓶颈。
孩子们在学校遇到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跟身在外地的家长去交流,遇到心里障碍也没有家长能即使帮忙去疏导。有时候看到孩子与回家的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孩子总会喊一句:你平时也不管我,这个时候也不要你管。
往往听到这种话之后,作为妈妈的眼中总是噙满泪水,孩子们不懂大人的无可奈何,而大人面对这种情况,亦是无话可说。孩子内心脆弱,却无法像大人一样说出自己的感受。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因素 ,父母远离家乡,给他们的童年带来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当善良变成好坏的标准时,是人类的悲哀;当好事需要嘉奖时,是社会的悲哀;当母爱或父爱需要孩子渴求时,难道不是父母的悲哀吗?
的确,国家强大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在如此繁华的社会之下,又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的辛酸?而他们还要在这个困境中挣扎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