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最佳路径——优化思维方式
在教育中,我们要射中育人的靶心,不能单凭用力,更重要的是优化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优化思维方式是教师成长的最佳路径。
有时“铁杵磨成针”式的忙碌,并不一定能提升效果,许多人只是看起来忙碌,实际上是在盲目的忙碌。并非努力就能见效,并非勤奋就能补拙,我们说付出才有收获,前提是方向要正确。
面对问题时,思考的逻辑和深度才是决定你是否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同样一件事,思维方式不同,行方向便不同,到达的终点自然也会不同。
成长的最佳路径是优化思维方式,优化思维才能优化行为:
1.系统思维
每一类问题深究下去,都是一个系统问题,都是一个生态链,他们是整体的,立体的。
系统思维是一种全局观和整体观,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高屋建瓴的看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场场预演,预想可能遇见的困难,推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充分认识和把握全局,不错失关键信息,从而作出更为客观清醒的判断。
比如批改提交周末、平时前一天晚上的作业,都要考虑周到,怎样做更加合理?能够让学生保证完成作业,不拖泥带水?
2.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强调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对自身的反省能帮助我们去伪存真,看到事物的本质。
面对一些教育问题,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事情的根源在哪里?回到原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现象问题本质进行寻根究底,思考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孩子们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从根上发力,否则就会偏离,甚至是南辕北辙。
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重新认识和思考问题,从而由表及里地探寻本质,更深入的思考问题的根本。当然,批判性思维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从头开始,而是一种守正创新。
3.逆向思维。
在教育中,很多时候就是需要进行思维上的逆行,将问题变成逆风飞行的拐点。
4.利他思维。
成全别人是一另一种方式成全自己,利他往往也会受到他人温情和善意。与人方便,其实同时也是与己方便,利他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