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经济空前繁荣,科技高度发展,航海业、造船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再加上国内的商业繁荣,宋朝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这为后来大兴土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然,宋朝的大兴土木大部分并不是建立在百姓的生活困苦之上的,从宋朝的商业、交通便可看出百姓的生活状况良好、衣食可以保障。正如“衣食住行”这个词语,只有衣食可以保障,住行才有机会得以发展。
宋朝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这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的建筑风格。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建筑规模一般较小,多院落,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宫殿楼阁,例如宋朝开封的城市布局中,有很多小院落出现,并且亭子的形式较唐朝复杂,城市中还出现了高大的楼宇。
在建筑风格上,宋朝摒弃了唐朝时期的斗拱硕大、磅礴大气、质朴简洁的风格,转而以纤巧秀丽、曲线柔和、装饰华丽繁细替代,特别注重精细木件加工。例如宋朝时期杨府的门窗多刻有莲花、门当户对雕刻花瓣和叶子、门楣采用镂空雕花技艺......
同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宋朝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用材上开始引入砖石材料,因为砖石材料的耐久性强,所以之前用来保护泥土墙体的建筑出檐逐渐变小,回廊开始逐渐消失。下图是唐、宋、清这三个朝代的建筑出檐对比。
宋朝建筑面积的大小与当时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宋仁宗时,富弼在京东安置河北流民居住时,根据当地城乡居民拥有住房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按主户户等分摊的办法:
一、州县坊郭等人户,虽有房屋人,缘见是出赁与人户居住,难得空闲屋室。今逐等合那口房屋间数如后:第一等五间,第二等三间,第三等两间,第四等、五等一间。
二、乡村人户,甚有空闲房屋,易得小可屋。合逐等合那口间数如后:第一等七间,第二等五间,第三等三间,第四等、五等两间。
那么按自家最少居住两间计,加上官方要求腾出的房间数,则城市第五等户最少有三间房,农村第五等户最少有四间房。这反映了:一,因为商业的发展,城市住房面积小于农村;二,因为商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水平的提高,每户的财富积累不同,户等越高的主户,房子越多;三,因为自由商品经济观念的发展,城市房户大多出租,农村多空闲。
处于封建时代的宋朝,社会中有必不可少的等级划分,除了明显的服饰上面的区分,建筑上的等级划分也十分明显。例如古代建筑屋檐上的神兽有严格的规定皇宫金銮殿的神兽用十个外,其他建筑上都要用奇数,数目应根据建筑的等级而相应增减。就现今的故宫建筑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仅此一处,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和殿和保和殿只有九个,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也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只用三个甚至一个。雍和宫各大殿上的神兽以法轮殿和万福阁为最,均为7个,因此二殿系寺院的中心建筑,神兽的数量是随着宫殿等级的抬升而逐渐增加的。在州县的建筑中,带有龙、凤的很少,神兽数目一般都在五个以下。
建筑的颜色也有等级区分。黄色,皇帝专用的颜色,使用在皇帝的行宫、住所等,如开封龙亭,屋顶为黄色,墙体为红色。(宋代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影响。)绿色,仅次于黄色,用于王公大臣,宗教寺院等建筑,如包公祠、开封府的屋顶颜色都为绿色,墙壁颜色也为红色。
在这些宏大的建筑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前面提到的脊兽,它们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因为中国古建筑大都为砖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推力”,并且如果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例如,螭吻所安放的位置,恰是屋顶和山墙交汇的结点所在。如果不加以严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渗入建筑物主体,而破坏整栋建筑物。运用整体构件安于此薄弱环节处,是封堵雨水渗透的最好办法,建筑物长期安全使用才成为可能。这些就是螭吻的实用价值。梁思成先生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再一个是挂在屋檐下的惊鸟铃,现今都叫做“风铃”,顾名思义,惊鸟铃的作用就是当风吹过时惊吓鸟类,保护廊内的花花草草。风铃还有一个名字是“铁马”,古称“铎”,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占卜,也有人用它判断风向。“铃铎” 是佛教法器之一,也被称为“手铎”、“手铃”、“宝铎”、“风铎”、“檐铎”等,通常用“金、铜、铁”等金属制造。寺庙里的风铃是宗教的重要器物,上面还会雕像、刻咒。寺庙建筑屋檐下的风铃,清脆之声庄严宁静,似在时时惊醒世人之意。警示世人遁入佛门,修行切记静心养性;同时,寺庙的风铃还有祈福、辟邪之寓意。
再次是建筑飞檐,为什么不是直接斜着下来二十末端上翘?我们的祖先想出在周围柱子的外侧,包以较厚的墙壁,除了阻挡风雨寒流与太阳热度不侵入室内以外,还可使梁柱不因风压发生偏斜而影响整个房屋的安全。然而,黏土筑成的墙坯外面虽涂刷石灰,仍经不起长期风雨的剥蚀,于是将屋檐向外挺出,更好地保护周围的墙壁。可是,房屋的规模越来越大,它的墙身因之加高,屋檐也挑出更长。太长的屋檐虽然保护了墙身,但也妨碍了室内的光线。另外,为了便于屋面排除雨水,就得把屋顶做成很陡的坡形。可是陡屋顶会使急泻下来的雨水溅得很高,这对墙脚、柱基都是不利的。于是最理想的屋面是,上部坡度大,下部较平坦,而中部略呈凹陷形状。这种悬挑出来向上反曲的屋面,不但釆光好,也便于泄水缓冲,保护房脚。如果采取四面泄水的方式,它的四角自然而然为反翘形式,结果就产生了斗拱飞檐的屋顶。
最后是斗拱。古代几乎每种建筑中都有斗拱存在,它在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宋代建筑布局是历史上的一个突破。宋东京汴梁,是一个因大运河而繁荣的古都。五代开始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北宋更为富饶,人口近百万。城三重相套,第二重内城即唐时州城,史载“周二十里五十步”,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最外郭城,周40余里。由宫城正门宣德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是全城纵轴,州桥附近有东西向的干道与纵轴相交,为全城横轴。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发达,开始临街设店,宋代的城市正式取消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场制,准许邻街设店。这使此后的都市面貌多样化,丰富了市民生活,也改变了都市规划的结构。可以从宋画《清明上河图》清楚地看到这些。
宋代的桥梁建筑也是一大特色。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北宋汴河上原来并没有这种无柱桥,由于汴河水深流急,船只在过桥时经常撞在桥柱上,舟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仁宗年间,山东青州一个普通的“牢城废卒”,首创飞桥成功:“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渑水燕谈录》)其桥坚固实用,很受欢迎。后来,宿州太守陈希亮仿照这座桥在当地的河上又建了一座无柱桥获得成功,结果受到仁宗皇帝的嘉奖,并下令将东京至泗水段汴河上的桥全部改为飞桥,这其中就包括东京东水门内外的上土桥、下土桥和虹娇。汴河航运因此而变得非常便利。汴河漕船和其它大船可以通过东水门一直到达市中心的大相国寺门前。虹桥体现了北宋匠师精湛的技术造诣和大胆的首创精神。我国一位桥梁专家称:“汴水虹桥的结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但在中国桥梁史上,就是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宋朝的商品经济繁荣,催生了勾栏瓦舍场所的出现,其建筑构造也比较特殊。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在其内部,一面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上设有乐床。其后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也就是上下场门,其他面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观众席里又有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龙头,位于靠近戏台左侧的下场门附近。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
综上所述,宋朝建筑虽承袭唐朝,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宋朝建筑无论从风格上还是形制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宋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古代社会的逐步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