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是我的一位读者,最近她陷入了成长的低谷期。Coco坦言她的第一份实习工作即将结束,很想休息一段时间,可是休息代表没收入,房租、生活费都是负担,不想跟家里拿钱。
Coco的朋友建议她去旅游放松心情,可她自己又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单纯的想休息一段时间,还是想逃避现在让她麻木的工作。
看到Coco发来的文字,我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她的无奈,也很想给迷茫的她一个拥抱。说实话,我也觉得实习之后的生活变得好累,发现自己需要直面的问题太多了。而这些远不是学生时代的辛苦可以比拟的。
可能每个人实习之后都会有一些落差感。而这种落差感只能我们自己调节,我们需要一段时间让自己静下来。或者去旅行,或者只是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有人说,这是逃避。但我觉得,这种逃避虽然可耻,但却是很有用。成年之后的你,需要给自己留出“放空自己”的时间。
人们处于焦虑迷茫的时候,会下意识选择让自己忙起来缓解焦虑。但有些时候,放空自己,原来困扰自己的事情反而可以得到解答。有时候“不作为”就是最好的策略。
实习后认识了一个很合我眼缘的小姐姐,我喜欢称乎她“宝哥哥”,她工作几年了,比我更成熟也更有经验,说起对未来的打算,她坦言其实也都动过出去读书的念头。
我非常明白那样的处境,工作之后继续学习的成本都高昂,就读个研究生,少则也要二三十万,出国则上百万,这不是买一杯奶茶或者点一份外卖的小事情,或许是一个家庭长达五年的消费计划,也可能是某些人忙碌一生都遥不可及的存在。
所以,当“宝哥哥”说出:“都这么大的人了,想干嘛肯定要自己负担”之类的话,我觉得非常感动。
长大了才会理解,父母可以帮忙买单的梦想是很有限的,多余的那一部分,要么咬牙放弃,要么就自己去拥有。
绝大多数父母面对“想读书”孩子,都会倾尽全力。可每个人在读书之余都会或多或少多出一些小计划,比如去旅行,比如入手种草已久的口红,比如和三五个好友的聚餐活动,比如更多额外的开销,这些费用分开不多,但总额对于学生党却不菲,这些我们都要照单全收。
二十岁之前,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父母替自己负重前行。但二十岁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开始盘算着负担自己的生活。
自己养活自己并不难,但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很少谈钱这个话题,不是觉得谈钱俗,相反,我觉得它是个很好的东西。
二十多岁的年纪,正是羞于谈钱的阶段,因为钱包的缩瘪程度难以支撑起我们想要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梦想。
“女孩子要对自己好一点”。我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也不时会刷到诸如此类的文章。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有时候觉得也无能为力。
我的好友敏敏,她就曾对我说:“她也很想对自己好一点,买更漂亮的新款衣服,买名牌的化妆品,去旅行,可每次与父母通完电话后,就会产生浓浓的愧疚感,觉得自己应该再节俭一点儿。她也会自卑,但她更知道农民出身的父母养育她们姐弟三个的辛劳。”
外界会教你贵是美的、好的、有档次的,但拿着父母的钱,我们终归难以“理所当然”。
我并不是一个很有钱的年轻人,有人喜欢“追求贵”,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前提是你能为自己买单。收入尚可的时候,可以小小的奢侈一把,收入不多的时候,就省着点儿花。
如果目前还需要父母为自己买单,那就提早在这样有些局促的情况下学会怎么把钱花得聪明。二十多岁的年纪,没有钱很正常,但要学会投资自己。“积蓄”不只是指银行卡里的某个数字,它的含义很广,其中还包括我们自身。
不管你是在校学生,还是已毕业的职场丽人,都需要开始打磨自己未来谋生的工具,用有限的外在资源填充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满的人。
相信我,你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只不过可能现在还处于筹备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