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 六个朋友在一起读《正面管教》第五和第六章。这两章分别是“当心逻辑后果”和“关注解决问题”。
改变了轮流发言各自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疑惑,再一起碰撞讨论的模式,朋友们由一个问题出发直接开始散聊,聊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这样的讨论模式优点是:
一,随性,没有时间和形式的约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二、即性,脑袋里闪现的东西立马说出来,往往能碰撞出意外的火花,有预计之外的收获。
三、省心省力,甚至可以不用提前准备发言内容,省去“备课”和必须发言的流程,压力骤减。
这种模式的问题:
一、缺了第一步的轮流阐述阅读体会环节,我们就失去了听到多元声音的机会。每一个人的阅读重心不一样,关注的点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视角就像是一盏舞台聚光灯,多几盏灯亮起来,我们对书中的内容关注视角会更多元,思维盲区便会少一点。省去这个环节之后,我们的讨论往往停留在一个问题上用很长的时间反复讨论和阐述,或者即兴联想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开始另一番阐述和佐证,然后再联想,跑题不断。
二、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一个人的发言便会跟随自己兴致,尽兴而止。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发言容易围绕着一个观点绕圈冗长阐述,陷入“讲自己的故事”的兴致里。事实上,我感兴趣的这个我的故事可能对大家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没有时间约束,也没有后面的流程,处于礼貌大家也不便打断,我的故事便会不自知地一直讲下去,这会压缩其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故事的时间。这样的方式就会出现一个现象:某一个观点刚好吻合某几个人的口味,于是这几个人成了兴味盎然的发言主角,但是有部分朋友因为对这个点无感而沉默,甚至失去兴趣,脱离群体。话题不能及时转换,就不能照顾到大家的兴趣点和口味。这个读书会不能激发起所有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那它就会越聊越窄。
三、思维混乱。没有固定的谈话框架来承载我们的谈话点,大家即兴发挥,这样的思维火花来得快也去得快,因为思维处于不断赶路奔跑状态,跑到最后,除了身体上的疲惫感和大脑的兴奋感,一路上的风光基本上记不起来。就像乘坐飞快的车看风景,跑了很远,车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记忆里就是混乱的画面感。
以上是这次读书会后我针对读书会形式的一点思考和感受。因为我们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读书会,非正式,非官方,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用我们舒服的方式一起快乐地读下去。既要“舒服”还要“一起”“快乐地读下去”,如何做?在形式和方法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以上思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