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左老师的推荐!感谢张老师的二天一夜的讲座!这是我听过讲座中最有感触的课程!
以下是我对于课程的一些总结及感触。
张老师第一天的课程,主要是分析0-18岁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特质。
0-15个月。孩子在子宫里的时候,脚一踢,手一伸,就能碰到妈妈的子宫。他刚出生,手脚一伸,碰不到子宫了,心里很害怕。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多抱他。给他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这个时候有一个口欲期,像我儿子和我女儿都是这个时间段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在他用嘴咬东西的时候,总是嫌脏拿走。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们,长大后就是变成话唠,爱吃零食。所以他们俩兄妹到现在还啃指甲,而且我女儿就是一个小话唠。
15个月至3岁。这个阶段是怎么爱都不嫌多的。比如,你长大了没有安全感,原因是你在3岁以前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3-6岁:这个时候他形成自我意识,知道了你我他。这东西是我的,不能让人碰。别人的我也想要。他对自己的物品很保护。不愿意分享。那这个时候就不要强求。不然他长大后物权不清晰。不懂得拒绝。但必须要让他知道,别人的东西不愿意分享,也是要理解的。慢慢的,他长大一点,就懂得其实他分享出去的东西,是可以还回来的。或者在其它方面得到回报。
另外,这个时期,爸爸是最好的玩伴。这是妈妈无法替代的。
6-12岁要陪伴他。
12岁以后要信任他。
触动点:永远不要说出:妈妈不要你了!这一类的话!我很惭愧,我对我两个孩子都说过同样类型的话,所以我儿子自卑,我女儿胆小没安全感。
关于每一个人不同的特质:有三种类型:听觉型,视觉型,体觉型。
听觉型的孩子,上课时你看似他没有认真听讲,眼睛在看别处,其实他的耳朵是竖起来的。
视觉型的孩子,因为他要通过看,所以他一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
而体觉型的孩子,他一直在小动作不断。说和看都是走不进他内心的,身体上的触碰才是能直达他心灵。
旭鸿就是典型的体觉型。注意力没法集中,小动作不断。你把地板吼裂,他也只能安静二秒。昨天晚上回到家看到他在看电影,我等他看完了,好好抱一下他,跟他说补课老师说周一前要交的英语录音作业可以做了。他没有任何排斥地接受了,马上录完。录完后他顺便看了一下手机的新闻微信之类的,我也没有像以往一样吼他还回手机。今天早上,旭鸿爸爸看他又没刷牙开始吃早餐,叫他去刷被他直接拒绝。于是,旭鸿爸爸把他抱起来,他很开心地去刷了。
夫妻也是一样的。比如你是听觉型的,那有问题人家跟你好好沟通,你就觉得OK了。但你老公也许是视觉型的。或者是体觉型的。那么,你所说的,所写的,走不到他心里去。像我老公明显就不是听觉型的。讲了白讲,讲的话进入不到他的内心,都在大脑层飘着。
关于脑容量:每个人脑容量大小不一样。如果脑容量大的人,一定要同时做很多事情。比如,边听音乐边工作。这种人缺点就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也是最有可能发展为多才多艺的,心胸也很宽。如果脑容量小的,他一般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他很专心做一件事情。
关于家长类型:我们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家长。
第一类:权威型(批判,教导等)
第二类:放任(冷漠,无视)
如果做一个权威型的家长,碰到的是体觉型的孩子,那你权威型教育就会完全没有作用。一个男的,如果有一个权威型的老妈,那他长大就会娶一个权威型老婆
像我就是权威型中批判型的家长,我带出来的孩子,骨子里自卑。
张老师跟就我家孩子厌恶做作业的事情进行沟通,问我是怎么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我说我一二年级就是坐在他身边,不断地提醒他:手上不要拿橡皮玩!背挺直!写写得太丑了擦掉再来一次。这样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打断他的专注力。
张老师又问我:“孩子做完作业了,你是怎么检查的?”我说:“孩子做了一个小时,做完一门作业了。我会给他答案,让你自己检查对错。然后交回给我看。我说我就看他判断地有没有错误,有没有其它的错误地没有找出来,然后看错多少针对错题改正”。她说这一点大错特错,比如10道题错五个。你就很生气,你怎么错了五个?因为人家做对的五个,你怎么不说?你为啥觉得这对的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的老板每一天就问你头一天业绩怎么才这么点?你什么感觉?我回答很不爽!那你为什么不肯定人家辛苦一天在学校,不肯定孩子做对五道题呢?如果先就找错的,孩子一次又一次被你打击,孩子怎么可能会喜欢学习?我这个时候才知道,我很多时候自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是以教育为名,给孩子带来太多伤痕。
我觉得这个讲座老师听了也很有帮助,知道可以怎么对待学校里不同的孩子,也包括自己的孩子。张老师有提到老师的孩子最容易叛逆,因为他们在学校当老师,回家后角色没有转换,同样教导型方式的教育孩子。最容易带出叛逆孩子的“高危”职业的就是老师,律师,法官等。我很认同,因为我爸爸就是老师,我弟弟青春期就是很叛逆的。当然,我也叛逆过。
关于情绪:张老师画了一个圈,喜怒哀惧各占四分之一。
如果孩子怒了,我们怎么处理?先哄?哄不行,自己也怒了。强行让他闭嘴,强行中止他发脾气,强行中止他哭。
如果孩子惧了,我们先鼓励孩子:不要怕,去吧。妈妈相信你。然后鼓励没有用,要不就无视放弃,要不就是也跟着在生气:这么没出息。
如果孩子伤心,也是一样的做法。安慰没有用,就会生气:怎么这点小事都伤心这么久。多大一点事呀。
纵然孩子开心了,我们也不一定全部开心。只有一半的情况下,他开心,我们也开心。比如你看动画片哈哈大笑,你会生气:作业没做完,你还有脸在这里哈哈大笑。或者他玩积木好好的,你催他:积木有什么好玩的?我们要出门买菜了等你半天了!
所以这一个圆里,孩子们的情绪一直被强行中止。就像人的血管堵得很厉害,然后越来越堵就会有一个爆发点。
一个成年人的性格,跟他6岁以前息息相关,成年人里的潜意识里,很多伤痕。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你大脑忘记了,但你潜意识里还记得这个伤,所以一旦人家刺激到这个伤,你就会爆发。成年人脾气暴躁的,都是小时候情绪没有被管理好。所以我们有很多伤在潜意识里。如果别人触到这个点,我们立马被按了按钮似的被点着了,立马发飙。
关于如何沟通:其中有演示了一个案例。刘老师充当一个打牌输了的孩子,开始狂发脾气,乱扔牌扔旁边的书。妈妈则在旁边很温和的安慰着他,尝试各种沟通方法,孩子都听不进去。张老师开始演示,她首先第一就是要感同身受地认可孩子此时的感受,伸手安抚由上而下抚她的后背:“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你手里还有好牌没出出去,太伤心了是吧。妈妈也觉得好可惜的。”我们家女儿也有这样的时候,而我之前的处理方法就是哄二句,尝试一下转移注意力。有时候能成功,有时候不成功,孩子死劝不通的时候,耐心告罄,就简单粗暴使用威胁手法让她闭嘴。
关于幸福:一个人金钱上,是带不来幸福感。幸福感是来源于身边的关系的和谐。比如,母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很多关系的不和谐,来源于误解。就是双方对事件的理解看法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课上有几对夫妻在生活中,一个是希望家里整洁,一个是很随意。这就是典型代表。每个人的对整洁度的解读标准不同,不外乎对方的标准达不到你的标准,而你企图改变对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标准来强求对方。
其中珈莹妈妈有提出她觉得她女儿下课后一个人发呆看书,不跟小伙伴们玩,没几个闺蜜,不大正常。张老师问:你希望你的孩子能有多个闺蜜,能更活泼一些。是希望她能长大后为人处事更顺利,终极目标也就是希望你女儿能够幸福。可她现在的状态已经是很舒服,她已经觉得很幸福了,你还要求什么呢?
关于陪伴:高品质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跟孩子的互动中。而不是你坐在旁边,你在玩手机,孩子在玩孩子的。
关于能量:人的能量,有正负能量之分。负能量最极限就是给人带来羞愧感。要毁掉一个孩子,那很容易,就是不停地给他带来羞愧感。比如大庭广众之下打骂他,嘲讽他。(成年人也一样。)我很内疚,我也曾多次给儿子带来羞愧感。
晚上的心理疗伤课堂上,我是B,我的搭档是A,当A蹲在我面前,一直哀求我:给我,我要。而我则无情地拒绝:不给。我开始痛哭。我想到了我儿子这么多年,被我无情的拒绝了多少次。曾经我是经历21小时痛苦才将他生下来,我满心期待他只要健康就好;曾经他在婴儿期,被蚊子咬了个包肿起来,我都要难过半天;曾经他过敏性休克被抢救时我哀求上苍只要我儿子平安渡过这次劫难,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什么都可以放弃;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对他仇人似地打骂?他一次次地用他稚嫩的双手要我抱抱他,一次次哀求我陪他玩耍都被我残忍呵斥。这一时刻,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罪人。
我做错了太多,自以为爱他,其实都是在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