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到单位的步行距离大约2.6公里,需要拐四个弯。前几年没限号的时候,我每天开车上班。自从限号之后,我每周有一天步行上班。这条步行路线准确说来它不是一条路,而是由四段不同的道路组成。这四段路虽然相互衔接,但步行的体验却大不相同。
早晨从小区北门出来,通常会看到保安在那儿疏导交通。有人可能不解,小区门口的那点交通量有没有必要疏导。我跟你说有必要,太有必要了,因为常常就打起来了。出口空间太局促,仅够单向一辆小车进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记得有一次,一位业主不知什么原因对物业公司不满,就把自家车子在北门通道处强行停放了一天,导致整个小区一千户人家都绕走南门,骂声一片。
北门出来正对着一条城市的交通性主干道,有三排白色的护栏将两边对行的车辆和自行车道分开。向右拐是我上班去的方向,右手边的高层公寓曾经烂尾5、6年,后来又缓过来了,但由于跟相邻建筑距离太近,有遮挡视野之嫌,在本小区居民(主要是少数广场舞大妈)的抗议下,开发商给每家2000元作为补偿。大妈们开始不同意,后来就无声无息了。建成后的公寓门口,摆放着四个弯腰鞠躬的彩色人物塑像,身材和表情都像隔壁老王。
我沿着便道向前走着,靴子总是踩在盲道上,感觉不太舒服。长久以来,我对步行道上那尴尬的盲道颇有微辞,我反对设置盲道。想起8年前,在解放北路的设计方案中,我坚决不设盲道,并说服所有相关审查人员取消盲道,不执行现行规范并主动承担后果,最后在设计图上签上了我的大名,实施后的路面平整舒适,效果超级棒。每当我重走解放北路那条充满故事的历史街道,心里都会升起一种由衷的自豪和满足。
重新回到盲道。说真的,我这辈子从没见过一个盲人走盲道,特别是近20年来,城市中连盲人的影子都不见了。请允许我恶意揣度一下:不是盲人没有了,而是他们被像盲道这样虚伪的善意吓得不敢出门了,盲人的世界到处是坑。那些自娱自嗨地疯狂建设盲道的人,花着纳税人的钱,遵照没脑子的规范,干着他们自认为心安理得的事情。
再往前走,出现了很多街边的早点铺。那不是什么正规店铺,而是由住宅底层破窗开店做起的小本生意。打理店铺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店面大多没有进行过装修,视觉上毫无美观可言,但那煎饼果子的香气一阵一阵从窗口飘出,送入行人的鼻孔,在这个冬季早晨的清冷空气中散发着温暖诱人的味道,那是这个城市最接地气的市井味道。
再转一个弯,进入了一条景观大道。它之所以叫景观大道绝非浪得虚名,大街上集中了多家大型银行,还有政府的第一招待所,五星级酒店,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市政府,国际展览中心等城市级公共设施及服务功能。从08年开始至今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建筑外观整洁明快,路面交通井然有序,街道两侧生机盎然。
接下来,将转弯进入一条生活气息浓郁的社区街道,两侧是比邻的小店铺,以服装店为主,也有穿插的便利店和小药房。早晨上班时间尚早,这些店铺大多尚未营业。有一家叫做“红叶”的服装店是我常常光顾的,买过几件颇有款式和质量的衣服。店主是一个姿色绰约的丰满女人,穿衣风格既风情又大胆。近两年由于电商的冲击,每次进店她都会抱怨生意不好做,我也常常担心周边这些小服装店会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但它们一直都还撑着。
从这条街道走出去右转,就看到单位的办公大楼了。每次走到这里,我都会长舒一口气,脚底下也不由得加快了速度。由于出门时间卡得太紧,因此每每到达这里都已经超过了上班的时间。就在这到达办公楼的一百米路程内,有一个兄弟水果店,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做生意,接了一个喇叭录制了天津话循环播放:本地大西瓜,快来买哈,倍儿甜倍儿甜的……。让我想起了改革开放初期那种乡镇上的集市,从低廉的喇叭里传出的叫卖声……
每次步行上班都会引发我很多联想。事实求是地说,这段路的步行舒适度并不高,我还忘说雾霾了,汽车尾气,路边汽车和自行车任意停放……,行人的路权得不到保障,不得不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左右腾挪,两侧首层建筑的品质和开放度都差强人意,身体感受和视觉体验也不令人满意。这样的路况,如果不是限行,我是不太会主动选择步行的。
但如果我们能行走在花园一样的街道环境中、行走在解放北路、海河亲水堤岸……,谁不愿意用步行的方式来体验城市呢?如果有一天,我们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都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空气洁净,人们谦和有礼,有各种令人惊喜的小店铺,可爱的小阳台上摆放着每家每户漂亮的花卉……,徜徉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是多么美妙啊!在这种环境中步行,会变成每一位市民主动的选择,大家自然而然地放弃对小汽车的依赖,城市里一下子就有了那么多人和人之间不经意偶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