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就是基于简单的存贷利差,把客户存进来的钱再贷给有贷款需求的客户,从中赚取利差。
假设法定存款准备率是10%,即商业银行需要将存款的10%部分上交给央行。
当个人A将100万元现金存入到银行后,银行此时得到了100万的存款,上交10万的法定准备金后,自己还余90万。这90万就是可用贷款额度。
如果银行把90万贷给了企业B,企业B将其用于购买企业C的房产,那么此时在企业C的存款账户上就会多出90万。银行上交9万的法定准备金后,还余81万。
银行再把这81万贷给企业D,企业D将其用于向企业E买车,那么企业E也会得到81万的存款存入。同理,银行需要上交8.1万的准备金,自己剩下72.9万。
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大概在重复了100次之后,如果把每一个参与者的存款额相加,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本存入的100万现在变成了1000万的财富值!也就是财富在这个借贷过程中被放大了10倍!
而更神奇的是什么呢?如果你把银行每次上交的法定准备金相加,你就会发现这个值就等于最初存入的100万!这说明什么呢?这就是说央行把100万的现金投入到市场上,最终又把这100万以准备金的形式又收了回去,没有动一分一毫却把社会财富放大了10倍。
这其实是一件挺细思极恐的事,为什么财富这样被成倍的放大?这些财富是可以以现金的形式存在的吗?
答案是并不能,这些财富只能是以数字这种账面资产的形式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当ABCDE....N这么多人同时去取钱的时候,银行的体系就会崩溃。这也是银行最害怕发生的事情,就是流动性挤兑。
挤兑产生的原因是恐慌,大家觉得自己的钱放在银行不安全,害怕不能被兑付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是不是只要让大家放心的相信自己的钱在银行是有保障的,大家也不会争着去把钱取出来,银行的信用创造就能无限循环下去。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很伟大的“发明”——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50万以内的存款,即使银行破产了,也还是会得到补偿。只不过这个钱从银行出,换成了保险公司出。但对存款人而言,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可以说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制度,因为它很神奇的地方在于,当所有人都相信它时,银行体系可以完全正常的运行,而当所有人都不相信它时,银行体系便也会随之崩溃。
但是再往深一点试想一下,如果银行体系都崩溃了,那这个制度真的还可以履约吗?所以金融真的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