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法律经济学家创始人戴瑞德曾发现一个规律:任何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最终都会让中产阶级受益,而由极穷者和极富者买单。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小汽车上高速免费,政府请客,受益一的人都是中产阶级,一方面,低收入家庭是没钱买私家车的,出行基本都是乘坐火车和客车,另一方面富人出行也不在乎高速收费这点小钱,而高速免费之后,高速公路就容易堵车,造成出行不便。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
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中,为了赢得选举,很多领袖都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去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中产阶级的利益。在收入的第二次分配中,使中产阶级受益。
在中国这样的例子也挺多,比如免费开放的公共的图书馆,本意就是提供免费的图书给穷人阅读,可穷人工资低,每天都忙着挣钱养家,很难腾出大量时间去阅读,读书带来的好处自然也体会不到。甚至后来也有了电子阅读器,穷人也不会用,最后受益的还是中产阶级。
为了鼓励中下层人们购买汽车,政府规定小排量的汽车购置锐半额,可是穷人还是买不起车。
还有中国的教育体系,普通家庭的孩子为了改变命运努力上名校,因为名校的资源和机会多。可最后进入名校的学生却大多来自于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事实。把蛋糕做大之后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蛋糕分好?"
穷人没有文化和能力,工资自然就地就低,只能长时间工作,消费能力也很弱。在"第一收入"中,处于劣势, 而国家一直主张推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味的"劫富济贫"或"用钱补贴穷人"容易挫伤人们创造和劳动的积极性,更多的是还只有靠"教育的相对公平"来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