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写《被误解的孩子》这个系列想法以来,这个孩子是我最想写的孩子,没有之一。因为他是跟我10多年的教学过程当中,碰到的几乎是最有挑战的小朋友。我一直特别想写他,但是迟迟下不了笔,总觉得得等到他的状况基本好转,我才有资格去写。
我还记得他来见我的第1天,乖巧地跟在妈妈的身后,全程带个口罩,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我只能从他露出的那双眼睛来判断他的反应。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那双眼睛一开始充满了质疑和挑剔,以及让人很难察觉的一丝优越感。
他是因为记忆力不好总记不住单词所以来找我的。我给他和妈妈大致介绍了我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我的底层逻辑,当然也包括我的课堂与别的老师的课堂有何不同:英语单词的记忆也好,英语语法的学习也好,都不是完全依赖于记忆,而是靠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理解。我们的谈话快结束的时候,那双眼睛好像变得柔软了一些,我知道那个是信任和希望的光芒。临走,他站起身来给我鞠了一躬。
我们很快定了课,直到第四周,我才真正见到这个孩子的真实面目:很周正的五官,仍然是那双很犀利的眼睛。慢慢熟络起来,我才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相反,他很健谈。据他自己说,他对人有着一种天赋:只要给他三分钟与一个陌生人相处,他好像可以轻易地看透别人在想什么,然后预测对方下一步要说什么话,要做什么样的行为;他更知道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儿,就可以激发对方的一种什么情绪,然后便可以控制对方。他对这种心理游戏乐此不疲。但是我们从来不可以聊学习,对于这个话题,他永远只有一句话:“老师,我就是一个铁废柴,干啥啥不行,干嘛嘛不灵的铁废柴。”从这从他的侃侃而谈里,我默默地听着,观察着,揣摩着。然后预估着:这个孩子可能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是我没有料到这个挑战来得这么快。
上了几次课,以我对他词汇量和语法的观察,他应该是初中基础很薄弱,高中英语学起来有些吃力的孩子。可是他的成绩,月考也好,期中考试也好,期末考也好。每次都能保持在神奇的94分,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94分,对于新上高一的孩子来说,并不能算是一个让人泄气的分数。她和妈妈最初找到我的目的也是希望能把他的94提到一百一二。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希望来找补上自己不善于背单词的弱势,然后培优的孩子。
其实一开始发现这个问题的我不知道该怎么给妈妈张这个口,来沟通这个情况。
在妈妈口中,这是一个很乖巧,并且各科成绩都很优异的孩子。因为在这个孩子初二的时候,妈妈因为意外怀孕,要了老二,陪伴这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他付出的精力也越来越少,所以让这孩子开始成绩全方位的下滑。即便如此,孩子还是上了不错的高中。高中班主任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是:一个努努力就可以冲刺一本的好学生。妈妈对这个孩子是非常愧疚的,总觉得是因为生了二胎,而耽误了他。妈妈和爸爸都是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妈妈从事了将近20年的幼儿教育,深知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妈妈生老二之前,这个孩子的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二之前,都是在爸爸和妈妈的全程陪伴下长大的,也是在学校老师的极力关照下成长的。
那时候的我有好几个部分的担心:1.一个打算培优的孩子,一个想通过提高英语成绩,然后冲刺985的孩子,竟然是这样的情况。家长会不会认为我在找借口逃避责任,这个孩子会不会认为我压根儿没有实力?2.我对这个孩子的结论,与之前其他老师对他的评价截然相反,难道是其他的老师都错了,只有我自己对了吗?3.即便我说了,我怎么样才能让妈妈相信,之前我们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呢?这些都是我即将面临的挑战。
我决定再等等,再观察他一段时间,再跟妈妈聊。
我们又上了几次课,确定他真的记忆力不太好。其实对于仅仅是记忆力不好的学生,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的词汇课就是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2014年夏天从学校辞职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先帮学生解决单词记忆困难的问题。早在2007年,我就已读完并且研究了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创始人,被称为“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的记忆术。甚至后来也揣摩了认知心理学里面关于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增强记忆力的生理机制。再加上这么多年来自己一路学习闯关大学四六级,雅思托福,考研英语,SAT词汇,GRE词汇时背单词的感悟和发现,我对我的课程设计是非常有自信的。后来的两三年里的学生成绩反馈,曾经让我的自信一度有点膨胀。
直到近几年我碰到一些孩子,不管我们双方怎么努力,好像我的课都成了一个“笑话”。我只能继续上路,继续探索这些孩子究竟怎么了?我自己的课究竟哪里还需要完善?就这样,我开启了深入的心理学探索之路。
这个孩子来的时候,我内心依然有着自己很大的阻力:我觉得很多人对心理阻力或者心理障碍的认知都还停留在只要一个人有心理阻力,或者有心理障碍,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精神病”。有谁会愿意被别人说“你有心理阻力”呢,那不就是承认说自己是个精神病吗?
接下来,让我更加郁闷的是,他经常跑神儿。他的跑神儿,让我们的课程推动更加困难,困难到,整个上课的过程几乎是一种停滞的状态。私人订制式的教学模式,我没有办法像上大课一样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去赶着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我当学生的时候,总是天真地认为,我的身体还在教室里,就是脑袋跑好个神儿,老师怎么可能发现?但后来直到我自己当了老师,我才发现,认真听课的眼睛与跑神儿的眼睛是截然不同的。认真听课的眼睛,是一直追随着老师的,是发光的;而跑神的眼睛是空洞的,茫然的。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也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确认这孩子究竟是跑神还是在思考问题。
反复地确认后,我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我必须要找孩子的妈妈聊一聊了。我记得那是个周五,那个电话打了将近两个小时,让我更多地了解到这个孩子记忆力确实不好,妈妈觉得自己不是太好的记忆力遗传给了孩子。这个孩子确实在学校的各种课堂上不断地跑神儿,老师们都很头疼,却也无能为力,这个现象从初二就开始了。妈妈不断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个孩子的内疚和歉意,觉得孩子变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自己在孩子最关键的初二要了老二,疏忽了老大的感受,所以才让孩子焦虑不安,导致成绩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