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里的主题概括起来就两个字:甩锅。
可是呐,毕竟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的意志而旋转的嘛,总有甩不掉的琐碎小事却不得不干,所以下篇就来讲讲怎么处理这些小烦恼。
二. 模板思维和标准化
这些恼人的小事呢,有些是暂时脱不开手的,有些确实是我们工作的辅助,只不过过程太机械,让人无法好好享受做事的乐趣。用模板思维进行标准化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上一份工作所在的电子加工业的使命,是帮品牌客户的BOM(物料清单)代加工。通常一个BOM上的诸多电子料交期短到几十天,长至几百天不等。业内的普遍做法是:等不及期货的料,就会在现货市场寻找货源。现货市场的报价普遍高于期货市场,这就会使得整个BOM的物料价格和期货报价不一致。我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与客户结算价差。由于不同类的电子料分别归不同的采购负责,他们就五花八门地向我汇总采购价差,导致我每天花了很多时间看他们的邮件汇总数据,遇到不清楚的还要和同事核对几趟。所以我干脆自己设计了一个表格模板,把需要不同职能的同事填写的部分都包含进去,请他们使用统一的格式。试用了两周之后大家反响都不错,我就趁热打铁起草了一份程序文件,把这个操作流程化了。
后来,我就习惯带着模板思维去工作,遇到卡壳的事都会想想:这个事/这些信息能不能模板化?
还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例子。
我有一些文件需要总经理签字。可是总经理这类生物呢,一周五天里有四天不在公司,在公司的那天看到一桌待签字的文件又会犯拖延症。其实那些文件虽然厚厚一沓,可真正需要签字的也就某一页/某几页。所以我挑出那几页,在需要他签字的地方贴上醒目的便条写着“需总经理签字处”字样。这一招看似不起眼,实则心机满满,因为人通常都习惯从最不费脑子的做起。他一眼就看到了我递交的材料,再看一眼就看到了需要他签字的角落,自然就不容易拖延了。
这些职场小心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利他出发,尽量减少他人的工作成本,我们自己也会从中受益。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养起来的。
三.万事皆可“戴明环”
在制造业,几乎每家公司都会实施质量体系审核。我在接受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的时候就对PDCA循环这个概念情有独钟。我觉得它和敏捷项目管理、原型设计和迭代,甚至精益创业的理念内核是相通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这不就是近几年的公众号一直在提的成长思维嘛?果然,大道至简。
这么好用的东西,只在质量管理上发光发热也太可惜了。万事皆可戴明环,定期复盘手头的工作,识别出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低效的,哪些是最花时间的,爬坡式地提升效率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