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几个点
1)第一次遇见
2)开始探索
3)徘徊不前 迷茫 再学习
好像是去年10月份,我第一次撞见这个词:食物设计。当时内心激动到彻夜难眠,把我在国内能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全都看了一遍。
“天哪,天哪,原来我一直模模糊糊尝试的事情是有一个专业领域的!”
因为对创意的食物,特别是健康蔬食的热情,我一直对食材有强烈的动力去研究,也经常问自己,
食物除了好吃和美感还有其他可能吗?
与食物的对话除了在餐桌上发生还有其他可能吗?
似乎我每次创作的菜品都不是以好吃好看为导向的,假设先跳脱烹饪和美食的束缚,把食物当作材料,我想表达什么?我可以尝试做些什么?
我第一次有表达欲的时候是在2017年的秋分,我用有机或生态农场的剩食丑果做了一次秋分蔬食晚宴,设计灵感来自我对这一节气的解读,尚属表浅,经验收获不少,但我内心还是没有得到满足,因为还是属于“好吃和好看”的范畴;除了继续学习食材和研读食物设计的案例,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我遇到了2位刚毕业回国的设计师,他们在筹备一个后陶瓷时代的跨界展,我被他们“打破边界”的主题打动,想做一款开幕酒来呼应主题;于是我调了这么一款Shot
打破边界:我想打破小茶杯用来喝茶的预期
这款调酒外观看上去像是一杯果茶,而实际上我用了青稞酒和甜味软饮调液体部分,一口下去,喉咙灼热,在开幕派对上有几位外国友人对此款shot印象深刻,而作为开幕酒起到了意料之外的作用也甚是合适。
陶瓷展的系列活动结束后,让我更加羡慕设计师,他们似乎对于如何把概念转化为作品能够快速的反应和实现,而我由于缺乏动手的积累和相关设计思维的训练,有强烈的表达欲却实现不了,甚是痛苦!意外的是,在12月圣诞周,与这两位设计师一起完成了冬至主题的食物设计,我用黄酒泡葛根粉淋在彩色小圆子上,用这款似酒似汤的食物VS了圣诞周的热红酒,设计师朋友做了一个食物装置#汤圆君# 把中国特色的汤圆很舒服地融合到圣诞的场景中。
揪心啊!对于食物装置,我完全没有头绪,我喜欢动手,我会看着手艺人做东西着迷,但这个食物装置,我至今不知道第一步该怎么迈出,求有缘人指点迷津
时间转移到2018年了,在春节前夕,我为FoodPlus预包装食品创投社群的小饭局活动设计了两款食物;我的立足点有两个:第一是使用被忽视的边角料来呼应关注食品创新的社群;第二是使用参与活动的品牌方产品进行再创造
通过这一设计希望呈现在大米的生产加工过程(稻谷-糙米-胚芽米-精米),有一些材料可能很有价值却被忽视,解构大米也许从材料角度对食品创投人有些启发。
丝竹挂面:丝瓜络和竹筷架住 拉面形成挂面感,怎么吃呢?抽出筷子拌拌酱,吃完用丝瓜络刷碗,其中,拉面来自参加活动的品牌方,把吃面用的筷子直接放进餐盘,也是希望带出更多的意料之外!
反思:我想表达的这些点在活动现场上几乎没有被Get到,问题出在哪儿?
特别是eating experience design,要不要做一次努力把这个方面扩大呢?
于是,我跟另外两个小伙伴一起策划了香料 女人 鸡尾酒的活动
我主要负责手抓印度菜的Dinner部分,设计了一个流动的餐桌,食客有两次领取卡牌和流动座位的机会,卡牌上会提示食客需要观察些什么,进而引发关于女性/性别的思考
然鹅,期期盼盼的eating experience design最终未能实现,因为活动没有招募到一定的人数
此时,对于食物设计,我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中,必须有更多的学习和积累
可,向谁学,怎么学?在食物设计的这一个大方向上,哪一个细分是我最有感觉和把握的呢?哪一些理念是我最想表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