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比喻”的关系

01

19世纪末,俄国经济迅速恶化,大量工人失业。

人民群众开始游行示威,提出各种要求,直至喊出“打倒沙皇专制”的政治口号,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沙皇政府急了,加紧了对革命运动的镇压。

双方一对掐,难免流血死人,事儿就搞大了。

革命的一方更加不答应了,反革命的一方只得跟进——多少年过去了,配方一点没变。

革命作家高尔基同志亲身感受到了革命运动的磅礴气势,勃发的激情难以遏止,很快写出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在这篇小说里,高尔基将鸟儿“人格化”,用来讽刺俄国社会各阶级的代表人物,抨击沙皇统治。

这样写,挺含蓄的,也挺安全。

但是高尔基担心读者看不出其中的意义,进一步对其中某些鸟儿加上官衔和称号。

这个就太直白了些,显著增加了发表的难度。

高尔基采取了博概率的策略,遍地撒网,先后向多家杂志投稿。

结果,圣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成了“鱼之漏网”。

整篇小说的基调,倒是没有骗着人家,该杂志仍然没敢发表整篇小说。

但是主编波塞觉得结尾《海燕之歌》这一节写得风驰电掣,激情四射,太出彩了,实在不忍割爱。

并且,这一节还有一个好处:没有官衔之类的东西,跟现实社会完全“脱节”。

于是将其单拎出来,予以排版。

沙皇的审查官叶拉庚一看,讲的是海燕在暴风雨中飞来飞去的事儿,没啥革命性的东西,遂予以放行。

最终,《海燕之歌》被单独发表在当年四月的《生活》杂志上。

人民群众的领悟力不差,该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怒吼响彻四方。

《海燕之歌》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传单”;对工人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农民运动产生了影响,学生的反政府运动也更为强烈。

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革命大佬高兴坏了,赞誉它是“战斗的革命诗歌”、“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审查当局很快发现“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错误,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主编波塞的领悟力当然不比普通群众低,他应该读出了该文的革命味道,估计是想蒙混过关。

没想到过把瘾就死,害得杂志被封,积攒多年的粉丝,一朝清零。

一干同事跟着丢了饭碗……

唉,自媒体、他媒体、你媒体……谁没有几站血泪史啊?

哪朝哪国都容易“倒媒”啊。

02

西晋时代,实行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子弟,不管有无才能,都能占据要职。

而寒门子弟,再有才能,也会受到压抑。

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按照现在的话,就是“阶层固化”了。

当时的文坛大腕左思,就是写《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那位,对这种社会不公现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司马氏的晋朝政权是抢曹氏家族的,因此怕人议论,对社会舆论非常过敏。

左思要在如此肃杀的政治氛围下,公开抨击“阶层固化”,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

怎么办?

左思一右想,那就来个指桑骂槐吧——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

这是左思的著名诗篇《咏史》(节选),意译成白话文如下: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浓密的小灌木生长在山头上。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挡百尺之松的阳光。

仅有一寸长的山上灌木,竟然遮挡了涧底百尺长的松树。

表面上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借此影射人间的不平。

03

以上两例逃避封杀的套路,唤作象征,这个显而易见。

你可能不清楚的是,“象征”这个词,是鲁迅创造出来的:

正如中国戏上用四个兵卒来象征十万大军一样。(《华盖集续编·不是信》)

后来就引申为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借助某种具象的事物(征体),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本体)。

象征能够使不易或不便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根据结构特点,可以把象征分为明征和暗征两类:

(1)明征。即征体和本体在文中都出现的象征。例如:

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征体是“白杨树”,本体是“北方的农民”。

(2)暗征。即只出现征体,不出现本体的象征。

前面所举的,左思的《咏史》,就是暗征。

显然,封杀凶猛的时代,只能采用暗征。

不过,《海燕》要是搁在今天问世,估计没有多少人有耐心去揣摩“海燕”究竟在干什么——瞟一眼标题,大概率会判定为“科普文章”,最多停留1毫秒,然后指头飞快划走。

高尔基多半只会枉费心机……

04

并非只有在不敢明说的情况下,才使用象征。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大家都很熟悉,千古名篇,值得再次温习一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视。

其实,作者也是在借莲花自况,隐晦地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俺自个儿也跟莲花一样,拥有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跟“阶层固化”这个话题不同的是,夸自个儿品德高尚,在历朝历代都是允许的,也是能够直接说清楚的事儿,按理是没必要找个具象的东西来作比。

不过,除非脸皮足够厚,谁好意思把自己夸成这样?

于是,托物言志。

万一被人看出来了:“咦……周老夫子,您这不是在夸自个儿吗?”

周敦颐可以推个干净:“瞎说什么呀,人家写的是荷花耶……”

这就是象征的含蓄功能:不肯明说,寓意于象。

05

关于象征和比喻的关系,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象征显然满足比喻的一切判定条件,可归为比喻的一个子类:象喻(参见:神奇黑科技:肉眼就能看见无形的世界)。

但是,像如下这种比喻:

你这势利的狗。

也是以物喻人,但一般不被认为是象征,为什么呢?

因为象征被定义为一种表现手法(而非修辞手法),针对的是整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而一个单独的比喻,只负责“装修”一个句子,过于单薄,无力去营造整篇文章的“氛围”。

如果是多个比喻呢?

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可以用构喻(参见我们难以逃离的构喻空间)的思想来分析:

社会空间—>莲花池

高洁之士—>莲花

污浊官场—>淤泥

            ?—>清涟

……

可以看出,多个比喻“架构”了整篇文章,比喻的“气息”同样笼罩着整篇文章。

这里的象征,其实就是在多个意象构成的喻体空间的基础上,表现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可以理解为构喻。

也就是说,象征一般是由多个比喻构成的立体结构的“高维度的比喻”。

至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纯文科出身的语文老师,无法透彻解释象征和比喻的关系。

另外,引入“象征”概念,还可解决“比喻”反过来怎么说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

比如“老公娶老婆”,反过来怎么说?“老婆嫁老公”。

“娶”和“嫁”,方向相反,但说的是同一件事儿。

根据于谦的《石灰吟》,我们可以说“该诗把于谦比喻为石灰”。

反过来怎么说呢?“该诗用石灰象征着于谦”。

因此,“象征”可以理解“比喻”的“反函数”,如下面的对照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象征和比喻的关系——

跨度范围:象征一般是用具象事物来象征抽象事物,比喻则各种跨度都有;

作用范围:象征一般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则可针对篇、段、句;

本体显隐:象征一般不会出现本体,而比喻中的本体有显有隐;

运用前提:象征是在不便、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运用前提是全方位的;

写作性质:象征属于表现手法、写作构思技巧。比喻的性质则是全方位的,当然主要属于修辞范围;

相似类型:象征主要追求“意”似(“示”),可完全摆脱“形”的束缚,彻底放飞“意”的思绪。比喻尽管有多种相似追求,但多少都有点“客观”相似点的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185评论 6 50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652评论 3 3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524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339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387评论 6 39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287评论 1 30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30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85评论 0 27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420评论 1 31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617评论 3 33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79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77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88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16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57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76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00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问:文学作品鉴赏训练中,困惑于比喻和象征,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能否举例分析说明?谢谢。 答:比喻是一种常用的...
    海滨公园阅读 2,078评论 2 12
  • 问: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经常会遇到象征与比喻这两种手法,能否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讲一讲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
    海滨公园阅读 2,024评论 2 5
  •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 ⭐️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漫游在云海的鲸鱼阅读 816评论 0 4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049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6,87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