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激情的创作还能走多远
文:我是素颜
宅在家中的日子真是不好过,不看书不看视频还能做什么。每天按计划完成一篇千字日更和体育锻炼,其他时间一直握着手机看书,听书。有选择性地读了一本又一本。突然觉得自己离写作这件事情越来越远了。
用第一人称我去创作的文章,对于自己来说还是好驾驭一些。看到别人的我,出现在小说里,完全是真我的再现,好像文中发生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一物一景,人物的对话,心理的活动,环境的描述,每一句话,每一段话都活灵活现,读着读着就忘记这是小说,是编的,居然就疑惑了,原来作者真名叫这个。等再读一篇,主人公“我”又换了一个名,才把小说和真实的记事脱离开来,作者不是写真我,在写小说呢。
读的作品越多,内心的失落感越强。想来这辈子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的机会了,看待事情的深度,对事件的认知力,还是编撰故事的能力,以及架驭故事结构的能力,语言语句的运用方面,能力极其微弱,强逼着每天坚持去写。有时写一些自嗨性的,有时有点感悟的,有时有想法也能编篇小说出来,终归都觉浅薄的很。
有读者在文后留言,别妄自菲薄,已经写得很好了。这个很好,是与不会写不经常写对写作不感冒的人而言,我的对比对象,不是他们,我坚持了半辈子的梦想,不是满足当下这一点点拥有写作能力,我想走得更远。
每读一本书,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会发现作者具备的高于我几倍的功力,有些作者对于环境与事件的衔接,处理非常有力度,比较欣赏绿妖的文字处理:几万朵乌云直压下来。这里的乌云的那种白,看到之前无法想象,它们白到仿佛是一种暴力,白到触目惊心,白到不留佘地,整个天空仿佛有一万匹白马狂野驰骋。我真想,像野马一样在草原上奔跑。
描写这种环境,是“我”遭遇了一场不愿看到的意外,而后有了愤怒、压抑,想逃离,匆匆跑进一片空旷的草地之后,用环境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心情。
这样的以景托志的描述处处可见。如果换作我是作者,在文中的我一定看不到天上白云,看不到驰骋的万匹马,也许我只能体悟到,她会疯狂地奔跑,跑不动了,靠着一棵树,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然后有泪水迷了眼,眼前的事物全都模糊了,像是梦中的影子,似隐似现。
写到此外,灵光一闪。我有点恍然大悟,明白了,明白了,是我在写作的时候,把作者我和主人公我分开了,我没有进入到主人公的世界,站在了讲别人故事的角度,去写别人的故事,而非亲历。
哈哈,有点意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知写些什么,天天用手记看书,看到头昏脑涨,偏头疼,今早七点半才醒来,脑袋空空如也,不知日更内容该写些什么。坐在沙发上开始逼着自己动笔。就像有老师们教的那样,不管有没有可写的,写就是了,写着写着就有了。这招还真管用,就把看书之后的失落一五一十地写了下来,写着写着发现,有点懂其中的奥妙了。
再找一段绿妖的文字,来改写一下。现在看书,不用笔做笔记,看到有兴趣的文字,都在下面划了线,截屏下来,库存到QQ空间的读书笔记里,有时间再回味去。
绿妖在后记中说:我拥有全部的自己,自己全部的时间。据说“一人生活处,智慧增长时”。但我也体会到独居生活的重力,虚无的重力。它像一个黑洞。我和虚无辩论,和手机依赖症搏斗。环顾身边,全职写作的朋友,有好几个得了抑郁症。
现在的时间就如同绿妖的全职写作,一个人呆在一处,没有别人打扰,全部的空间和时间都属于自己,世界静的可怕,时间也多的吓人。要一直保持一种写作的模式,把自己换身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穿越到不同空间,不同的身上,去做他的事,说他的话,谈他的恋爱,生他的孩子,长时间去幻想自己变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脱离真实的生活,让自己有千个万个不同人格的的人的悲欢离合,这件事确实有些可怕,时间久了,会发疯的。
太投入做一件事,结局一定会成功,只是投入得越深,剥离就越难,你换身剧中人物越久,真实的你离角色越近,离现实的你越远。这种体验还越来越多,最后你可能分不出戏里戏外了。
像村上春树这样的大作家,他习惯了一个人创作,同时他也有放下创作另一大爱好:马拉松。有松有紧,科学安排好工作和生活,身体健康了,心理健康了,工作才会无忧。
很开心,今天的写作让我明白了一件事,要写小说中的“我”,我得真实地化身变成那个我,以前是懵懂,现在是真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