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国风·郑风·遵大路》
从古到今,离别总是诗句文章中占了半数的题材。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真挚友情;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哀愁。不同的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固然不同,不过,每一首送别诗都饱含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因为有情,才会让离别显得那么伤感吧。
这首《遵大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其描述的对象也见解不同。这便是《诗经》的特点了吧——从不指名道姓,只是用一两句表现某人场景或某人的心情,这样以来,诗的美好便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于这首的看法有很多,我大体把它们分为两类:恳求与送别。
这恳求也分为两种:一是《毛诗序》中说此诗为“思君子也”。君子指治国有才能的人,意思大概是君主或人民惜才,不忍让贤才离去,才如此恳求的吧。二是朱熹《诗集传》中大斥此诗为“淫妇”诗。突然想起朱熹曾说过“存天理,灭人欲”,我不能认同这一点。太过于要求理性,总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到那时便会内心阴暗,看什么都不觉美好了吧。
送别便很专一了,都是妻子送别自己的丈夫,或者妙龄少女送别自己的郎哥哥。丁立梅描绘的便是这样的场景:“桌上的开水还温着,新剥的果实的气味......她送他出门......一路跟着,不舍回头。”“他们只能隔着岁月的长河,恍然相望......” 固然是美的。相比于团圆红火的美,这样离别的美确是有些凄了。
若是理解成“思君子”,那么那样想的人一定是有大情怀的人,是伟大的人。但遗憾的是,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女生,正值青春总爱幻想。我更愿把这诗,理解成少男少女之间的小小情愫吧——虽然结局是悲的。或许多年后他们各自都有了家庭,但仍能在闲暇时想起多年前,在那样一条大路上,她轻摇着他的袖口,因离别的不舍而低声啜泣。这样真挚纯洁的情感,只发生在那样的年龄,以后便是寻也寻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