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最大的非自然灾害,我们十有八九都经历过。
聪明的你也许猜到了——
是的,熊孩子。
关于熊孩子“翻车现场”,Sir随手翻翻这个月的新闻,就有,《熊孩子写作业太磨蹭,33岁母亲急性脑梗住院》。
《男孩怄气从20楼爬到19楼阳台,被发现时冻得瑟瑟发抖》。
《熊孩子爬进安检机,工作人员紧急停机爸爸气得直跺脚》。
如果说孩子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那么,有孩子的父母一定常常经历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的“蹦极”。
嘘。
你问Sir怎么知道。
全在这部既残酷又温情,既荒诞又真实的高分剧——
《她来了》
There She Goes
来自大神台BBC。
看《她来了》,Sir经历了一次次感情欺骗。
明明标志是喜剧,却看得人眼湿湿;明明看得人眼湿湿,一回想心里又暖烘烘。
该怎么定义她呢?
不如你自己判断吧——
“她”,叫罗西。
罗西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熊孩子干过的坏事,她干过。
皮起来大马路跑;
字幕来源:冰冰字幕组,下同
凶起来咬人。
闹起来洗澡把泡泡拍得满地,趁爸爸没注意抠掉键盘按键。
问题是。
以上表现,罗西还算“好”的了。
拎起一罐牛奶往自己头上倒,趴到公园地上吃狗屎(是真吃)……种种熊孩子没干过的坏事,她也干过。
是的。
罗西,不止是一个“熊孩子”。
她就不是一个正常人。
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头小畸形”,正常婴儿所经历的成长节奏,她都一步步错过。
她不会大哭,不会大笑,甚至连喝奶这样的吮吸动作,都“学不会”。
知子莫如母。
妈妈埃米莉一早就怀疑孩子有问题。
可其他人,爸爸西蒙、外婆、奶奶,不但不跟进检查,反倒觉得妈妈瞎担心。
“瞎担心”最终酿成噩梦。
直到9岁,罗西还只能发“啊啊啊”、“嗯嗯嗯”、“XXX”等单音节;还只能穿纸尿裤,吃饭需要喂,衣服需要套,她的病终于被确定——
一种罕见的染色体疾病,有严重的学习障碍。
家人崩溃了。
这孩子,教不动。
因为严重的学习障碍,别说是非黑白,就是人类普通的情绪,她都不能理解。
开心她就大笑;不开心她就暴走。捣蛋是什么,她才不懂。
你看,拔出干衣机部件,把垃圾和废水倒得满地都是,妈妈歇斯底里地咆哮:“不许这样”。
罗西的反应是?
更爽了。
这孩子,更打不得。
“别拿门砸墙了!你!听!懂!了!吗!”
砰砰砰,墙上被砸出一大洞。
你在骂,她在笑。
怎么办?
家暴犯法啊。
教不动,又打不得,西蒙和埃米莉也不是圣人。
即使面对亲生骨肉,他们也有过邪恶的念头。
西蒙会想。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就好了。
他会毫不犹豫留下乖巧听话,最主要是正常的儿子。
埃米莉会怨。
罗西刚出生,她担心孩子先天不足,活不久。
后来发现,先天不足比活不久更折磨。
一时巨大的痛苦,和一辈子漫长的负担,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生个美丽聪明的孩子。
一个细节让人触动。
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这夫妇想着早点把她哄睡,爸妈就能和大儿子享受一下“披萨X游戏夜”。
万事具备,只欠……
嘿嘿嘿。
罗西终于睡着了。
众人摩拳擦掌。
披萨热乎着,游戏来到最激烈之处……这时,楼上又双叒传来恐怖片一样的嚎叫和撞击。
看西蒙这个“让我死吧”的仰头长叹。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
但追求快乐,享受生活,又何尝不是人的“天性”。
两种天性一再对立,我该如何选择。
《她来了》第一层好看正在于此,它不是如一些鸡汤电影般,深情款款地述说着人间大爱。相反,它是让这些被赞美,被歌颂的人间大爱面目可疑起来。
这让Sir想到《宝贝儿》。
故事原型来自导演刘杰的朋友。
孩子先天缺陷,他们被医生告知只有3天决定孩子的生死。
要不要放弃?
这样残忍的选择在国内并不罕见。
甚至,缺陷婴儿,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负担。
中国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约为5.6%,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约有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25万例。出生缺陷病种繁多,目前已知的至少有8000-10000种,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脑积水等都是我国排在前列的高发畸形。
重度‘缺陷婴儿’生命周期平均需要的抚养、医疗费用高达109万元。根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神经管缺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新发先天性心脏病生命周期的总经济负担超过126亿元。我国出生缺陷导致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央视网、新华网
《她来了》也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编剧肖恩·派伊的女儿就是身患“严重学习障碍”的染色体疾病儿童。该染色体疾病超10亿种,派伊至今还不知道女儿中的是哪种。
剧里罗西的一切困境,全都真实来自派伊女儿的生活。
来源:BBC
所以肖恩·派伊怎么做。
就像那句英文谚语,“生活给你一只柠檬,那就把它做成柠檬汁”。肖恩·派伊把自己的悲痛,榨成一杯杯“泪中带笑”的柠檬汁。
罗西带来了狼狈,也带来了正常家庭体会不了的趣味。
正常家庭看到儿女下雨天在水坑里乱蹦乱跳,肯定炸毛。
但罗西玩得可乐,“劝不动”的爸爸,干脆也在一旁穷开心。
瞧,我家女儿跑起来跟《权游》里看到瑟曦的异鬼一毛一样!
正常家庭沟通用的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但别忘了,罗西不会说话。
她的“嘴”是点读机。
一天,她反复按点读机,读“one two man”。
“一 二 人”
啥意思?
全家人面面相觑。
于是,一家三口索性发挥脑洞,尝试探解罗西谜题。
爸爸跑去出外景,拍下公园、墓地、街道、泳池各种游乐设施,摆出一张张照片让罗西选。
可……全都不对。
哥哥灵光一现。
“one two man”,谐音“want women”,可能是想要(看)女人。
看女人?
妈妈恍然大悟。
平时罗西就爱用iPad看健身房女人,所以,“看女人”,不就是想去健身房看别人做运动!
于是,这诡异又温馨的一幕出现了。
一边是爸爸西蒙抱着罗西站在健身房外,女儿边看边鼓掌。
一边是健身房的女人正挥汗如雨地运动,健身教练黑人问号脸。
哈哈哈。
所有的怨恨,伤心,崩溃,似乎都演变成难以言喻的温情——
对特殊孩子,有特殊的爱。
这就是《她来了》区别于《宝贝儿》,更深一层的好看。
比起后者如实呈现了人性伦理的两难,《她来了》更进一步,它还看到了人限于这种困境中的挣扎,迷茫,绝望,以及由此脱胎换骨的成长。
是的,成长。
它借一个“熊孩子”的不成长,讲一个拥有“熊孩子”家庭的成长。
罗西刚出生那会,妈妈埃米莉为了照顾她,精疲力竭,但家里没人帮手。
她一度觉得撑不下去。
一天半夜,公公从疲惫的她身边抱起罗西。
“你知道的,我们都非常爱你,埃米莉。”
奶奶总是邀请孙子去郊外农场玩,却从不愿意带孙女去。
西蒙觉得她区别对待。
是奶奶不在乎吗?
其实是太在乎。
农场大,危险多,孙女又好动,一没看住,受伤了怎么办。
只有等着罗西熟睡,奶奶才敢捏捏她的小脸蛋,说一些她听不到的话,“我太爱她了。”
这家人不停埋怨,但又从没真正放弃。
这家人不停崩溃,但又从没真正绝望。
这家人不时停下来哭,但却从没真正停下脚步。
因为“熊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啊。
被爱包围的罗西真的一点感知不到吗?
哥哥生日这天,她给自己最爱的河马玩偶办了生日会。
喂。
这是哥哥生日啊,关河马什么事。
后来搞清楚了。
原来。
哥哥和河马,都是她的心头爱。
爱。
最后,允许Sir煽情一下下。
爱是什么?
于一些人来说,爱是可有可无的副词。
于一些人而言,爱是蛊惑人心的名词。
但越长大,Sir越发现,爱,应该是一个动词。
是对责任的坚守,是对承诺的践行,也是在人生的失败和失去后死不悔改的相信。
有一个关于“爱”的细节,Sir至今依然被震动。
来自李安。
一次,李安参加了《鲁豫有约》,鲁豫问:你现阶段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
李安的回答,不是电影。
是家庭。
李安说:
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一个标准。
看。
爱真不是幻觉。
前提是。
你得付出行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