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是年龄的缘故?似乎人过中年,日子更是不经过。这不,寒假似乎刚过去不久,暑假已经又过一半了。暑假过去的20天里,我才写了两篇简书,其中一篇写完竟然还没发出去,刚才才补发。(关于两篇暑假随笔背后的故事附后,先说说今天遇到的写作瓶颈及自救吧)
这几天在完成手头的书稿,这本书稿写得最“松弛”。从23年12月签合同到这个暑假,严格意义上,我已经违约一年半了。这因这是被允许的“违约”,当时编辑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告诉她最近想歇一歇,不太想再钻入一本书的写作囚笼之中。签订合同时我继续强调,这个时间点我肯定拿不出来。编辑说,没关系,只要在两年内完成就好的。 编辑说话算话,24年四月,当我拿出了全书体例和样章后,编辑回复和总编看过都很满意,让我就按自己的思路去写。我说接下来我就要忙职称的事了。24年的职称评审也是史上最磨难的,等职称尘埃落定,这样整个24年,日常断断续续,寒假集中精力完成了两章,又不得不搁置。
春节期间,女儿到了临产期,加之父亲从老家过来。我分身乏术,申请后两部分要再在暑假期间完成了。编辑依然深表理解,让我全心解锁外婆新身份,女儿初为人母,满满出生前后她充满了焦虑和不安,这个阶段,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还算是个称职的妈妈。也感谢学校体恤和同事大力帮助,那几个月,我基本是半天工作制,每天上午我必须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中午批改作业落实好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反馈,通常三点半左右,在女儿午睡过后我就到了,满满出生前,我是去女儿家,各种陪聊陪走,那段相互陪伴的日子非常幸福。我全然放下了书稿,完全屏蔽。 后来满满出生了。月子中心选择在我们家和我的学校之间,就是方便我出行。那一个月,其实我也干不了啥,月子中心照护得很好,但我需要学习的方面也很多。 我的身体真的不够用。就是那一个月中间,我竟然前后病了三次,肩颈问题,肠胃问题和腰椎问题…… 大概是紧张所致。
后来女儿回他们家了,亲家照顾的很好,同步请了一位白班阿姨,女儿女婿这对新手爸爸妈妈也非常爱学习,晚上也一直是他们自己照顾满满。一切顺利,我也就稍微心安一些。可是,四月底我又意外”迎接“了一个微创手术。………… 但书稿依然是压在心头的应该完成的事。断断续续坚持,六月中旬交付了第三章,深表歉意时,编辑反而宽慰我,让别太急。
我将第四章预留在暑假完成。七月中旬在武汉见了编辑,也是第一次见面,相谈甚欢,我再次”保证“争取在七月底最迟八月初一定交出最后一章,并预留时间全书统稿修订。 秋季就要正式进入《小学家校沟通的一书》的再版修订了。。。。
计划很清晰,时间点卡得也都一环套一环。26号下午五点多回到家,在沙发上躺了两个小时后,我就打开电脑翻看了一下全书目录,大脑预热。27日全天迎接和陪伴小满满。好好做饭好好带娃。 27号晚上他们回家,我就打开前几章”复习“了一遍,让大脑产生对书稿产生整体链接。28号正式开始写作,28-31日上午,效率都很高,期间,28号早上和29、30号晚上,我都用了两个多小时在户外快步走,写得稿子也很满意,直到31号下午三点,即昨天。完成了第四章的三分之二,即两节,还剩下最后一节。为奖励自己,昨天下午去美容院躺了好几个小时。
可是,这一躺,似乎脑子“回不来”了。晚上打开电脑,看看之前的素材页,没思路,就去楼顶给文殊兰换盆。 磨磨蹭蹭到十点,还是坚持继续打开素材页,看三级提纲。动了几笔,算不上写。
今天早上很早醒来,就是不想打开电脑。开了电脑也不想打开书稿页。我想这或许是大脑自动保护机制,本能的抗拒。朋友建议把当前的抗拒写出来,或许内心就不抗拒了。 那好吧,这时也才想起好久没打开简书了。
还是不想写。就翻出了几种 香, 沉香屑,一一点燃,自娱自乐,玩了一会儿,吃了好几种“杂七杂八”凑合的早餐,再来一杯咖啡。终于安静地坐下来,敲完这篇随笔,一看时间,已经十点半了。好吧。内心好像真的安静了很多。我想,我应该能够找回思路了。因为,我已经给女儿留言,明天下午去陪满满玩儿的了。 后天约弟弟他们几家来家聚,下周一要去体检,预约肠息肉手术了。 中旬去惠州看望老同学。她搬了新家,约了近两年,这个暑假一定落实。 下旬从24号开始,我又连轴转了。那些想读还未读的书,随性翻了几页,都计划在书稿交出去之后,手术休整期间,痛痛快快地享受书香陪伴的新一段静谧时光。
好吧。该打住了。写至此,原谅自己从昨晚到今天现阶段的“大脑偷懒”。毕竟三万多字的体系化结构性文字的输出,是要耗费很大心力的。 随性写作,写下这篇随笔,似乎是新的能量输入,卸下了内心包袱,继续主动迎接这件必须完成也值得做的写作任务,轻装上阵。快快乐乐思考和写作。奖励自己的礼物也到了,午休时拆开。哈哈。女人哄自己的方式,很多。
——————————————————————————————————
许久没写简书了。今天那就从暑假写的两篇简书说起,第一篇,7月17日,IP地址显示在福建,时间显示早上六点多,内容是写的是7月11日下午,散学典礼之后我去看满满,满满对我们的陌生感。简书这个“自觉记录功能真好”。回忆起来了。17日在厦门两场分享,而我16号晚上十点多才从武汉坐动车到达的。
——17号很早醒来,记录满满对我们的陌生感,是那段时间内心触动最深的。但因为一直在奔波,一直没动笔。
第二篇,21日晚9点多,IP地址依然显示在福建,其实是在桂林。看来大数据有时也有记忆功能,新的更新还没“反应”过来吧。 记得那是我们和三哥三嫂,四人行走了几天后,休整,计划次日早上三点多我们就要开车返程了。 那几天,两弟兄真是亲密无间,早餐前,晚餐后,两人都会出去散步转悠转悠,聊聊他们弟兄之间的话题。 这真得谢谢老三,把这个不怎么爱动的弟弟给带动了。 我和嫂嫂的能量只够白天转悠,晚上需要自我休整。 发自内心说,这也主要是我不自觉中“划出”的边界。我18号下午和他们正式回合前,他们已经一起游玩了近三天,我处于奔波中。
18下午驱车去龙脊梯田,那里空气好,温度也适宜,四人喝茶聊天到很晚,此后每晚晚饭后我和嫂嫂都各自回房间。随性翻翻书,做个面膜,翻翻手机,洗洗衣服,等等,不时刻绑定在一起,彼此都很舒服。 相约一起出游,也是一次“实习性预演”,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外出旅行是先生计划了好多年的计划,尤其是自驾游, 我们觉得有个伴儿,最好。弟兄俩,妯娌俩,两夫妻,相互照应和话题的融合, 亲情和友情, 人间不可多得。几十年不在一个地方生活,但几天相处下来,毕竟都是一直在接受新事物之中,话题不违和。允许差异,保留独处空间,不同意见和观点时,也坚持,但不固执。允许差异,包容不同。 一切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