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读诗
人生的虚妄感,与生而为人的局限性,得意与失意,万古愁与及时乐,各种极端的情绪在李白身上极其显豁、自然地呈现出来,我们因此看到的李白正是一副不断在挣扎,不停在空中蹬踏的天马形象。
杜甫是一个有信的诗人。因为有信,所以诗人诗中有情有意,因为有信,他能在命运漩涡中找到支撑;因为有信,我们在他流传至今的诗篇中看不到一丝戾气。
苏东坡提供给诗人的并非苟且偷生之道,也不是庸常意义上的逆来顺受,而是依存于人之为人的本心之中的生命善意,这种善意会时刻推动着我们把不值得一过的人生尽可能过得圆满,至少可以过得热气腾腾。
这样的文字,在史料和理解之外还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情,是读诗,也是写诗。
当下的许多诗词解读书,要么注重对诗歌的经典诠释,一字一句,严肃谨慎,学院气息太过浓厚;要么嬉笑怒骂,将古典诗词讲得妙趣横生,却参杂了太多的野史趣闻,消解了诗人的本来面目。《不如读诗》不同于以上两种风格,它不是把诗人当作遥不可及的书本上的陌生人,也不会去调侃他们的轶事趣闻,而是把诗人们还原成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鲜活个体,不调侃,不仰望,不矫饰,不煽情,知人论诗,带着读者沉浸式地体验古代大诗人的跌宕人生。
阅读《不如读诗》时,时常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王维诗歌对于情感的极度克制,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培育出的生活热情,李商隐一生寄人篱下,埋首案头工作时所发出的悲叹,诗人在时代和命运的伟力下挣扎求生……这些隐匿在诗行背后曲折隐秘的文心,在张执浩的笔下却格外真实可感。
或许,这正是诗人解读诗歌的优势所在:只有同样数十年如一日在文字世界里争斗拼杀,被文字所催折、所拯救的人,才能对那些幽微难明的情感真正感同身受,再将之传达给读者。
李白在自由天性和尘世功名之间挣扎取舍;王维对个人的生活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杜甫顺应了命运的苦痛之后,反而获得了生命的平静;孟浩然每一次寻求入仕的机会其实都是对个人理想生活的背叛,他越是改变,对自我的伤害反而更深;白居易对他人的苦难报以深深的同情,但却在现实的行动面前裹足不前;李商隐因为个人性格的软弱,往往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左右为难,以至于误入歧途,越陷越深……
诗人们的生活和感情是那样真切、具体。即便我们不曾著书立说、名传后世,但我们总能在他们的命运中找到属于我们的那一部分,并通过对古人生活的经历,找到自己生活的答案,变得更加豁达、平和,更好地捍卫我们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