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公司邀请,在铜川耀州药王山庙会期间,于3.8~3.9日两天,全真龙门道医研究会进行义诊活动。
有位同事过年期间胳膊扭伤了,吃了好些药做了相关治疗都不怎么见效,于是请他们帮忙给按摩了一会儿,活动了下,又给按了一阵子,立刻感觉轻松了很多。接着,来逛庙会的群众也都说很有效果。道家养生由来很久,道医我没接触过,就在他们闲暇的时候跑过去,想跟他们请教点东西。
聊了一会,就跟他们谈起了我的一些困扰:不定期流鼻血、有时候走路走着会小腹疼痛。那位听了后笑笑说:你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走路小腹疼痛的时候,你两手相搓,热了后按摩丹田,一会就好了。至于你说的流鼻血是血热,你采点常青树叶子,煮水喝,可以加点躺进入,这些都没什么问题。
这两个症状我现在都还没有出现,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我不能确定,但通过这两天的观察还有跟那位的交流,我把他们跟中医做了下联系起来,做了些思考:
①古代的道士常年居住在山上,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病痛,所以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修行中摸索出一些简单快捷的应对方法,所以见效相对较快,面对的人群大多都是同类人,病症也都相近(类似于现在常说的“职业病”吧)。中医面对的人群则较为广泛,上至御医,治疗的都是王侯将相们富贵人家的各种病症;下至类似于《老中医》里的高小朴的铃医,医治平头老百姓的病症,人群众多,而且出家之人占很小一部分,所以中医面对的病症、人群更为复杂,需辩证论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也更为全面。
②道家有自己的养生方法,而且平时也有打坐等一些长期的修行基础,我们常人是具备的。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与我们有些差异,他们可以缓解一时的病痛,但长期的调理我们不能满足,所以还需要中医来完成。
③孙思邈收集了道医、藏医,还有一些民间亲试有效的方子,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的在中医这条路上潜心研究,最终被后世称为“药王”。这让我想起了李时珍,关于他的一些感触可见有关李时珍的一些思考,此处不再赘述。
这让我想起了昨天群里大家有关中医与西医的一些讨论,我觉得中医也好,西医也罢,都有他可取之处,不必去刻意的排挤哪一方,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些东西全凭大夫对患者病症的判断,也许十个人就有八个不一样,开出的方子可能也不尽相同。如果结合西医,加上仪器的检测,具体的数据分析,这样可能对症状的把握会更准确一些。但是,借鉴并非死抱着那些数据,而舍本逐末。
任何事情存在必有其合理之处,我们可以吸取他的精华部分,融会贯通后,为我所用不是更好吗?
由于我对道医不了解,接触的仅有这几位,而且时间很短,西医也没什么概念,对中医更是所知甚少,有些观点可能很不成熟,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请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