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自己的时间就越来越少,每天都是围着孩子、家务、工作,三头忙。
上学的时候渴望个人自由,工作的时候渴望财政自由,成家了以后渴望时间自由,原来我们一直都在渴望中成长。
回到眼前,光是孩子、家务两头忙,就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就尝试着给自己做一个时间管理,没想到每天或多或少还能有些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我在很早之前的生活状态和习惯常常让我很忧虑,一方面总觉得孩子占用了我大部分的时间,让我没有空闲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方面我又一直忙碌着,总是在跟带孩子抢时间,这让我两头都没能做得很好,还时常会引起我莫明的焦虑。
一开始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了计划和安排,一段时间过后仍觉得哪里不得劲儿。于是又开始调整计划和安排,就这样安排着实施着,没想到时间越安排越有序越顺其自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
看看我是如何做的吧!
首先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划分好区域,比如:带娃、做家务、自由支配时间。
然后列出自己每天想要坚持做的事情,比如
学英语:主课程(口语)、背单词
简书:每天一篇
健身:晨跑、瑜伽
看书:实体书/电子书/听书
最后在找到你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
晨起:6:00~8:00两个小时
午间:2:30~4:30两个小时(实际上这是孩子睡觉的时间,不固定,一般都在这个时间左右)
晚间:8:15~9:00四十五分钟(跟老公商量这个时间段留给我,同时这也是他每天高效陪娃的时间)
10:30~11:00半个小时(同样不固定,根据孩子睡觉的时间来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除了照顾孩子的起居之外,还要抽出两三个时间点用来高效陪娃,然后就是每日在陪孩子的间隙用来做家务。
分配实施高效利用这五个小时
剩下的就是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这样算下来,每天几乎都能有5个小时的时间供我自己自由分配。再把自由的时间做一个分配,在固定的时间点做固定的事情。
我把这块儿时间分为整块儿时间和碎片化时间。
整块儿时间,比较适合去做长期坚持不断、需要静下心来专心去做的事情。(比如英语)
碎片化时间,比较适合去做一些零碎的,不占用太多时间,可以分散时间来做的事情。(比如更新简书和简书互动)
6:00-7:00晨起,整理学习笔记、感想、好的点子,更新到简书上。
7:00-8:00这个时间段毋庸置疑就是安排晨跑、听书(一边跑一边听书),一周四次。
如遇下雨或者其他原因没去跑的早晨,一般都是在整理写简书,然后再利用15分钟做健身。
孩子哄睡后午间两小时,我用一个半小时专心学习英语,还有半个小时浏览手机,每日的简书互动一般都是在这时进行。
同时我会在一个星期中,抽出一天的整块两个小时的时间,专心用来整理平时写的不完整的文章或者学习笔记。
如果每天单独要认真去写一篇文章,早上那一个小时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这里只能单独抽出一整块时间专心去做。
晚间8:15-9:00,百词斩背单词,半个小时搞定,15分钟用来浏览手机,看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
晚间10:30-11:00看书,做不到每天都看,但是一周看三次还是可以的。
最后就是一周一次的健身房健身运动,一节瑜伽课、一节肚皮舞,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每一个星期日的下午都会过去。做完了之后在陪孩子游泳半个小时。(依孩子情况而定)
这就是我目前正在坚持的日常,每天除去带娃、做家务,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一点时间,过着自己喜欢而又充实的生活,并享受其中。
重点提示
时间分配原则:在陪孩子期间不做自己自由分配时间做的事情,专心陪娃以及做家务;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保持一定的专注,珍惜不可多得的每分每秒;最后固定的时间点做固定的事情,比较容易坚持并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