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近期,中央公开通报的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 10 名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吃喝这一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如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在全党上下敲响,鲜明地凸显出当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四风”问题呈现出隐蔽化、变异化的新特征,违规吃喝“转移阵地”、超标报销“改头换面”、送礼收礼“披上外衣”等现象时有出现,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构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同时,要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健全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展开全面监督,及时洞察问题、纠正偏差,让党员干部时刻心怀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之心。恰似信阳市、罗山县这起违规吃喝事件,倘若当地作风建设抓常工作扎实落地,让党员干部时刻置身于严密的监督网络之下,时刻铭记作风建设的严格要求,或许便能有效规避此类目无法纪、顶风违纪行为的发生。

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干部作风是人民群众观察评价党风的晴雨表,为此,抓好全党作风建设,必须紧紧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诸如切实解决政务服务中的“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 问题,大力精简不必要的会议文件,大幅减少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等。通过解决这些看似琐碎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以可感可及的成效推动作风建设持续好转,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变化新面貌。中央通报的这起违规吃喝事件,看似只是一顿饭的微末之事,实则深刻反映出部分干部在作风建设的细节上全然忽视,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未能从细微处严格践行,对自身行为缺乏细致规范的约束,最终导致严重后果,正所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距、硬杠杠。回看一些腐败案例,部分落马官员在初期也曾展现出良好作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未能坚守底线,最终坠入腐败的深渊。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作风问题往往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来,存在一个很难走出来的怪圈。因此,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不仅要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更要善于运用法治手段纠风肃纪,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