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读书感悟,参考书目《说服》罗伯特.西奥迪尼 等著
我们常常会给他人提供好心建议,尤其发现对方现在的行为会对他产生极大的风险危机。这时候危机提示一定要同时搭配上具体详细的改变方案,并且不要延后才提出建议。
这个心理学原理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我们得知我们的某些行为(尤其习惯)将给自己带来极大危害时,第一反应是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这个心理反应的过程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我们不可能总让自己处于担忧中,因为那会让我们觉得很累很辛苦。人天生都是懒的,没有耐性的。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心理调整——这不可能!我才不信呢!尤其是有些时候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是已经形成习惯,改变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候逃避心理就更重了。
为了避免对方产生逃避行为,在给对方做出危机提示的同时,就要迅速附上详细的解决建议。关键有两点:一是立即,让对方来不及产生逃避心理;二是建议要具体详细,同样是减少让对方犹豫思考的时间,使其更容易自然地接受你的提醒。
为什么行动建议一定要详细具体?首先,你的行动计划足够详细,可以避免对方产生焦虑和缓解对危机的恐惧情绪。其次,还是那条基本心理:人都是很懒很没有耐性的。如果你的建议笼统难以实施,对方就会在犹豫的过程中,继续回归到逃避危机的那条路上。
举个例子,我身边不少抽烟成瘾的老人,反复戒烟不成,到最后你再提醒他抽烟会增加肺癌隐患,他就极其反感,甚至扬言:我就这点爱好,不抽烟我会死!更有产生令人震惊的想法:我一不抽烟就生病!
刚开始我觉得是老人们观念固执离谱,现在想想,心理层面的逃避因素更为主要。大多数抽烟成瘾之人多半是习惯难改。早期他也自知抽烟对身体不好,可能增加患癌危机。但大多数时候选择不想不相信——我这么健康,怎么可能患癌?正是因为抽烟习惯难改,并且烟草上瘾,等到后面,索性自欺欺人,告诉自己与旁人:我不可能戒烟的,戒烟就是要我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