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的经历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幼名云,5岁时改名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幼时好学,并且立长志,28岁考中进士,为官从政,后经刘瑾迫害,被贬,最后龙场悟道,终成一代宗师。
二、心学历程
王守仁倡导“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为主旨,开创了姚江学派。他的学说,在明代中叶后影响远及日本、朝鲜,其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是:
1、心外无物:心即理---这个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良知亘万古,塞宇宙,是时空上的普遍性,人人具备。
2、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3、良知是心之本体:最初的那个心,没有任何掺杂任何杂念的东西。良知自知,意念一发出来,你的良知自然知道是好是坏。
4、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一个主脑,行是以这个知为指导,那么行又是建立这个知的功夫。那么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这个达成,或者说行是知的结束,又说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
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历代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