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英国精神分析克莱因派《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的读书笔记。
Chapter 9 青春期及青少年早期
天晓得,哪些不谙世故的焦躁
终究也有消逝的时候……
----普希金
身体在青春期的变化速度仅次于在母亲子宫的孕育期。
如此剧烈的身体变化自然也会引发心理上的剧变。
如果说婴儿期是在探索我与世界的边界,那么青春期的主要目的,就是:
寻找存在于世界中的我。
为了成就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青春期的孩子们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包括各种行为、防御与适应模式,以及从“循规蹈矩”“装大人”“好孩子”到“流氓”“药物滥用”“自杀倾向”“坏”孩子等形形色色的样貌。
青少年面临的精神议题对他们而言是相当严峻的。因为他们必须:
协调成人结构与婴儿结构的关系;
从家庭生活过渡到世界中的生活;
寻找自己并建立认同
处理分离、失落、选择、独立的能力
也许还包含对外在世界生活的幻灭
问题的产生于涵容机制仍然是一致的。
区别在于青少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力。例如伴随着青春期性器官的成熟,这些欲望可以真的付诸实现了。
身体能力本身便可能引发相当多的焦虑。
分裂与抑制的机制就会以更加猛烈的矛盾形式出现。
长久以来,问题青少年总让人挠头,而社会、学校甚至家庭对他们的处理方式是“驱离”而非涵容。于是有的青少年就开始以其他方式克服自己的焦虑与恐惧,这种防御机制通常会让自己太过混乱、混淆、分裂,这样就能避免自己的内在冲突。
例如:
加入某一团体(帮派),在团体中找到认同,即使在大人看来是可笑的或是荒谬的认同形式。
自残等以生理的不适取代精神痛苦,也就是将问题躯体化。
以极端的、分裂的态度来感受世界、自己及他人。
以嗑药、喝酒、滥用成瘾药物等行为,试图让自己编的咩有心智。
假成熟,就是第七章所讲的(-k mode)学习为了保护自己,而非找到自己。在青少年阶段,有很多人以聪明才智作为放有几只,来避免真正的思考(对内在的思考),或借此避开亲密关系及遭到现实情绪困扰的风险。
Chapter 10 青少年中期
就本质及象征意义而言,身份认同即是人与人相似处消失的起点。
----华莱士史蒂文斯
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某些心智发展有些问题的人。
假如我们把水晶丢到地上,水晶会碎掉,但它不是毫无章法的碎掉,它会顺着裂痕碎成一片一片,而这些碎片之间的界限虽然平时看不见,却早已存在于水晶的结构中。
(讲的这么高雅,实际上就是说人心理有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使用一个案例来说明青少年为克服焦虑所出现的各种投射现象。
其中讲到“偷窃”行为,是一种投射的行动化的体现。
讲到一种思维模式“用尽别人,继续前进”。
从病人的梦境中,频繁出现人物具象化,吃掉他人,或被吃掉,讲述称之为“吞并模式”的思维状态。
基于需求和不确定感,青少年会以看不见真实的自我为代价,生活在僵化的投射模式中。
当他可以感受到爱、关心、感谢、依赖、共同合作等亲密关系,他讲会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Chapter 11 青少年晚期
某些书,就像某些艺术创作,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激发成长,不管你愿不愿意。
----比昂
青少年最主要的课题之一是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心智,这个心智根植于但又不同于其所认同的来源及模式,也就是家庭或更宽广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在青少年晚期,或是更早的时候,需要将投射转换为内摄,这样才能找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和对自我的认同。
这一章中作者通过简·奥斯汀的《爱玛》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来探索内在发展(内摄)的本质。这些本质是青少年晚期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