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是我生的,只能活在我的眼皮下……
29岁的我情商不高,敏感多疑,脾气暴躁。
尤其是情绪上来的时候,简直是六亲不认,什么狠毒说什么……
成长到今天,我除了逼走三任男友,好像也没再经历过什么特别严重的事。
人前我骄傲到像是随时能参与辩论的女战士,可是人后只有自己知道,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连自己都不想理。
与人交往中,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带着面具的小丑,只懂得被动的微笑。
而这个面具,是我的妈妈亲手帮我带上的。
15岁之前的生活,被母亲的强势所笼罩,从“暴力指责”到“棍棒教育”,我早已习惯了服从。
从小,妈妈就要求我尊重她所有的喜好。
我不能留长发,不可以跟男孩多说话,不准穿裙子、周末不能和同学出去玩。
亲戚们到我家,她可以把我从小到大所有的糗事当成笑话一样,讲了一遍又一遍。
开家长会的时候,她把自己如何含辛茹苦的教育我掰开揉碎了说给班主任听,隔天老师把我单独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的说,有这么慈爱的母亲你一定要珍惜。
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家对于我来讲,不过是一种束缚。
这一切随着高考的到来变本加厉,妈妈以不给我交学作为威胁,逼着我放弃自己心仪的外地大学,执意让我留在本地,大学毕业后,她还不允许我考研,要求我早早参加工作。
在我放弃学业的那一年,开始整夜的失眠,大把的掉头发,隔天早上,看着我吃了二十年的玉米糊和馒头,听着母亲给我讲需要相亲的男生。这一刻,我终于告诉自己,必须离开这个家。
于是,我瞒着妈妈偷偷的复习,直到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才如释重负。
尽管离开家并没有真正的治愈我生活中,我和身边所有的人保持距离,没有真心的朋友,更不愿意付出。爱情中,我患得患失,一旦有人对我表达爱意,我就越来越焦虑。
我知道,很早之前,我已经“病入膏肓”,妈妈的“强势”,暴力的把所有的“情绪障碍”深深的打入到我的骨髓里。
现实里,从“严父慈母”到“虎爸猫妈”,不过简单的几个字,就将家庭里的角色划分清楚。
父母和孩子,总是在“对立”与“服从”中“斗争”,这其中,又写满了多少孩子的委屈和无奈,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快要30岁的今天,依旧得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怎么才配被人爱……
02、“情商低”的父母,如何把孩子推开?
网上,描述现代父母的段子比比皆是: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书法班。8岁:我给你报了英语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补习班。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你得报考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这是共鸣,更是讽刺。
成长的岁月里,无数人发问:为什么我一生下来,父母就要帮我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到底想要什么?
成长中,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暴力干预,只能越来越降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欲望。不良情绪的积压,只会在无形中,造成孩子心理上和性格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他们在成年之后,人际交往的能力。
郭德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望子成龙的父母,本身就不是龙。”
毫无疑问,如果父母的情商低、容易暴躁、容易被不良情绪困扰,那么孩子的情商和调解情绪的能力也会面临发展受困,有些甚至会在记忆中形成创伤,不良的感受被埋入潜意识,左右整个人生。
潜移默化的力量太过强大,于是,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后都会在潜意识中,被父母暴力对待自己的方式所影响,他们认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相处模式,所以在成年之后,会将这种“攻击性”代入到与伴侣的相处中。
这种悲哀的“自我保护机制”,让多少人相信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03、我对他人怀疑,对自己刻薄……
幼时,孩子若是极少从父母那里,获得直接的满足的爱与欣赏,那么在成年之后,他们容易竭尽全力的付出,向身边人索取这种被爱的感受。因为父母错误的示范,他们大概率会索取失败,然后就会陷入另一个极度自卑的境地。
不被爱的记忆像是一个诅咒,一旦开始,便不停的重复。
方雅性格完善中心的来访者16岁的小华,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和抑郁。康复导师见到他的时候,他整个人眼神空洞,不敢与人对视。无论让他做什么,他都会照做,没有能力判断对错。一个16岁的孩子,就这样失去了情绪表达的能力。
康复导师经过专业的引导,才能得到小华初步的信任,了解到小华从小要接受母亲极端的“控制教育”。从三岁开始,他从刷牙、穿衣,全都要听妈妈的,稍有不满,妈妈就会打他,从来不会考虑小华的思考和判断。后来他的话越来越少,母亲得不到回应,就会打的更加狠,直到小华不会哭也不会笑,她才明白,孩子真的病了。
康复导师与小华达成信任后,邀请小华的妈妈一起加入康复,重新引导、建立小华感受爱的能力,帮助他塑造表达情绪正确的机制。方雅性格完善中心的康复导师表示,父母与孩子情绪化的表达,会直接导致相处中同理心的丢失,从而忽略孩子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存在,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对于孩子,父母需要懂得如何合理的表达情感,并且适时的退出孩子的人生,须知,管教不过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爱之深,情更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