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兄弟俩去同学家做客了。期间,我不停听到果爸对果果的很多“不良”行为大声指正。如:果果脱了鞋不穿鞋乱跑,玩具玩完后不收拾等。我理解果爸对果果某些行为的恼火的心情,但是对他不断指责孩子的行为感到气愤和不满。
不善沟通的我,事后简单的和果爸沟通了这个问题,果爸的态度是:孩子的习惯不培养好后果会很严重。并举例做了说明。我认可坏习惯的纠正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不是凭吼叫或者威胁能达到真正的效果的。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说服果爸。
晚上在家,果果要帮忙给弟弟口腔里喷药,外婆阻止他,结果果果故意把药喷到了外婆眼里,外婆非常生气,拿棍子要打果果。并认为是我太娇惯孩子,因为我不提倡打孩子,孩子才养成好多坏习惯。孩子要多打才能听话。我很严厉的批评了果果这种因为觉得好玩而有可能伤害别人的行为,可是对于孩子需要被打,才能听话的教育理念很不认可……
我不赞同在外面不给孩子面子“人前教子”,我也不赞同总是扬言要打孩子,在我的眼中,果果并没有那么多“不良”行为。我始终认为:“孩子的问题。首先是我们家长的问题和受成长环境影响导致的,一味打骂孩子,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导致我们眼中的孩子的问题的恶化。”
面对家人对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的分歧,我觉得无法用自己的言语来要协调处理。晚上翻到一本书,没想到书的头两节就很好的解答了我的疑惑,恰巧是我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观念。
截图书中部分文字,与家人共享之。
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可是我们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真正需求了吗?我们要求孩子培养各种好习惯,我们自己是否又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育儿,绝不是“简单粗暴”让孩子惧怕就行的通的,育儿是一场修行,不止是妈妈一个人的修行,其实是全家人都需要的修行。身教重于言传,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请我们首先审视自己。我们都爱孩子,我们都看到了孩子的各种行为,无论孩子行为的好与坏,我们更要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教育孩子不是控制孩子,不是权利之争,而是我们彼此看见,彼此爱的联结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