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叫史东,讨论的是关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理解。他给出了传统的解法和自己的解法,当然也说了为何自己这样解。好吧,我也有自己的解法,还比较传统的那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理解的分岐主要就在这句话了。
我的理解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认为某种东西是好的,从而大家都去追求这种东西,使得人们因此起争执,如黄金,那么,这种东西也就变得不怎么美好了。同样的,如果人们都标榜某种行为是善的,并使得人们因为这种行为而得到赞誉,那么,一些的人就可能会因为希望得到这种赞誉而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从而使善的行为变成某种伪诈,善也就变成了不善。因此《道德经》第三章接着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正是这个意思。而且第二章随后的文字也正是解释前面那两句话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说的也正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