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写手来说,这几年真的是一个“旺季”,每天不间断的热点,涵盖政治,娱乐,文化各个圈子,但是总是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经济”。“两会”过后,支持地摊经济的政策出台,“地摊经济”成为了现如今网络最大的热点,瞬间引爆网络,微博,知乎,抖音等出现了很多议论的文章和展示自己摆摊的小视频,颇有一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很多朋友在朋友圈里面纷纷转发,纷纷表示想要辞职去摆地摊。还有人假模假式的问我摆什么商品好卖。
我反问说:“我要是知道,怎么他喵的会告诉你?我自己都去摆了。”
几天前在知乎上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城管打电话喊商贩去摆摊的现象?各地的地摊都开始活跃起来了吗?”
我是这样回答的:“曾经对小商小贩围追堵截,忽然没了,又发现没有好像更不行。于是又哄着让你来,颇有一点‘曾经不知道你哪里好,但是失去以后才发现你如此重要’的感觉。”
今年的疫情,对于实体经济可以说是一次超大的“地震”。虽然媒体每天都在宣传各种复工复产,一片稳定繁荣。但是还是止不住“失业潮”带来的社会隐患,可以这样说,摆地摊作为最下游的“实体经济”,可以说是一手妙招。因为这种由国家牵头的“人造风口”,可以为很多正在困难中挣扎的中小企业带来庞大的订单,同时刺激社会的活跃度,“赚钱”永远是中国人最为热衷的事情。
但是,这也是无奈之举。
关于地摊经济的各地的相关文件有三个关键词“鼓励”“放开”和“就业岗位”,基本上就表明了官方对于这场“摆摊狂欢”的态度。特别是就业,每个地方对地摊经济的开放,基本上可以造就出2000万到5000万的“就业岗位”。
但是,这解决的仅仅是就业岗位,对于地方经济的增长,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摆摊,我是支持的。但是赚不赚钱,我们可不保证。”
夜市和地摊,本身就有着十分固定的市场群体,而且这个生意可以说相当的稳定。不是说增加了5000万人去摆,它就能增加多少多少的GDP。相反,这5000万人可能是从各种白领,学生,自由职业者里面过来的,对于市场,经营和管理有着天然的盲区。当地摊群体庞大以后,国家势必要进行监管,到时候还能剩下多少,还得看管理者的标准。
所以,其实说是政策鼓励,不如说是网络狂欢,与其说很多人去摆摊,不如说是借着这个东风凑个热闹想要当“网红”。在抖音上,推送的地摊的小视频点击每个基本上都是几十万。在知乎的热点回答“第一天摆摊,你赚钱了么”,只要说赚钱的,基本上点赞都是100起。还有很多人出点子说可以摆摊进行“法律服务”,摆摊招聘,摆摊说“脱口秀”,下面直接评论,那不就是“天桥说书”嘛,引来阵阵点赞。
想要地摊经济真正做起来,首先恐怕要先鼓励人们出门。疫情在家几个月,基本上很多人都开始适应了宅生活,再加上收入的下降和尚未脱离的疫情威胁,出门还不是大多数人最好的消遣选择。而这次网络上的“集体狂欢”,恐怕也只是很多人对于过去逛夜市时候的美好怀念而已,纯属口嗨。事实上,就我家楼下的那片小小的“微型夜市”,也没有见到从前的辉煌和热闹了。
地摊经济的爆红也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鼓励了原来已经摆摊的个体户。二个是说明对于地摊不再会“一刀切”式的管理,三个是确实可以多多少少解决一些困难户的就业问题。
记得大学的时候和室友平安夜摆地摊“卖苹果”,从市西路进货,到圣诞节杀尾,整套过程可以说是轻描淡写,“活儿”干得粗糙得要死。两个晚上小赚200,那是因为凭借着“平安夜”这个大IP,而中间的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一系列的过程真的遇到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难,也间接的算是给四个“市场营销”专业的愣头青上了一课,最后还因为收到一张假币而“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而如今经济下行,市场收缩的情况下,想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恐怕没那么容易。
无论什么生意,赚钱的永远都是那么一小撮人。地摊经济远没有这么“浪漫”,在网友激动的赞叹烟火气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楼下烤肉串阿姨满脸的油光,和无力照看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而所谓的一月赚几万的传说,都是少部分的幸运儿因为地利和人和的结果,而此时人造的天时,许多“凑热闹”的网友们,无形当中带来的“冲击”,不知道会不会撼动到他们的生意,而富人们的狂欢退场后,在潮水褪去后,是不是又是满地的鸡毛,这还真说不定。因为他们很多人恐怕没见过为了一个摊位打群架的真正的“市井烟火”。
有人在微博上留言:“今年是一个“比烂”的一年,对于很多人说,能有一份事情做,就是很棒的了。”可能是我杞人忧天,或许根本就没人真去正儿八经的跑去“练摊”,但是这种集体的狂欢,我想对于真正靠地摊来生存的人,恐怕是集体的尴尬吧。
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是的,但是这阵风口随时都可能停,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猪会垂直落地。不过还好,地摊经济再怎么飞,始终高度在那,摔不死人,不过做任何生意都有一个不变的真理:“要冷静,不亏才能赚”,没事还是好好工作,凑热闹的事情还是少做吧。